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深,独居老人这一群体正日益庞大,对于其中很多人来说,家是温暖的港湾,习惯了一个人在家的自在,会舍不得离开。然而,当突发疾病或遭遇意外时,身旁空无一人,他们的呼救能否被听见?近段时间,我市就发生了两起独居老人的意外事故,让社会再次直面这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命题。
案例一
老人被困浴室
第二天下午才被发现
9月29日,诸暨市同山镇唐仁村一位七旬独居老人因意外被困浴室已有20多个小时,生命垂危。
当天下午,村民王女士发现,邻居张奶奶家的浴室灯已经亮了一天一夜,且一整天未见老人踪影。
张奶奶今年75岁,老伴已经去世,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察觉到异样的王女士立刻走到张奶奶家门口,却发现门从里面反锁,说明人还在家。多次呼喊后,屋内才传来微弱的回应声。
王女士立即联系到村干部,并报警求救。
民警赶到现场后,由于正门被反锁且无法破入,只能翻过围墙从后门进入院内。考虑到老人可能在浴室未着衣物,同行的女民警孟可和楼佳奕进入浴室。
浴室内,张奶奶躺在浴盆内,脸色苍白、肢体僵硬、大口喘气。她已在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的浴室内,从前一天晚上7点一直困到被救当天傍晚5点多。
很快,救护车赶到,将老人送往医院。所幸经过救治,老人很快脱离了生命危险。
案例二
老人突遇明火
向老伴遗像哭诉
10月14日晚,一则“八旬独居老人遇爆炸后向亡夫遗像哭诉”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监控画面显示,独居在绍兴乡下的82岁奶奶在做饭时,煤气管突然脱落,泄漏的液化气遇明火发生爆炸,整个柜门被气流弹开。
老人吓了一跳,但她马上就冷静下来,先是把抽屉往回关,隔绝部分氧气;再把锅反盖到着火的灶台上;最后,她到一旁将煤气瓶阀门关掉,火被彻底扑灭。
监控视频还显示,老人扑灭火之后坐在桌子边心有余悸,后又走到隔壁堂屋,对着老伴的遗像哭诉,这让老人的外孙王先生感到难过和心酸。
“以往外公在世时,家务琐事均由外公一手操持,外婆很少需要干活。自外公离世后,外婆坚持独自留在农村生活,不愿和我们进城居住。”王先生透露。
王先生表示大家还是会继续尊重外婆留在农村居住的意愿,同时也会经常去探望、陪伴她。现在,老人家里的燃气设备已全部检修一遍,并且升级了阀门。

越城区府山街道团结社区网格员将月饼送给社区独居老人。(见习记者 严培谕 通讯员 凌芳 摄)
子女:
关爱独居老人
请从每天一个电话做起
“建议儿女们每天给独居老人打个电话或视频。我朋友在外地,就坚持每天早晚2次给家里的老父亲打电话。”网友阿生说。
也有网友认为“远亲不如近邻”,尽管每天与父母保持通话,但遇到老人未接电话时,还是需要请邻居帮忙上门查看。
更多网友则推荐为老人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看护”成为评论区中的高频词。
“几年前,我外婆就在家摔倒过一次,所幸并无大碍。去年申请到民政局的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后,我们就给她家里安装了监控。”在上海工作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外婆现在独自居住在柯桥平水的乡下,她父母住在城区内且仍在工作,自己更是远在外地,一旦老人突发状况,实在难以第一时间赶到。
为此,她和家人商量后,花了400多元给老人购置了一台监控设备,可以通过多台手机同时在线实时查看老人情况,还能通过监控设备上的麦克风进行远程对话。设备镜头可以360°旋转,并具备红外夜视功能。当系统检测到老人长时间未在常见活动区域或出现摔倒等情况时,会自动向子女手机发送警报。
这种远程守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人的焦虑,也为老人增添了一重安全保障。不过,张女士也坦言,这种监护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家庭。“装监控也要看老人愿不愿意,我外婆其实不太喜欢我们时时刻刻关注她,感觉没有隐私。”她表示,虽然有了监控,但她还是会隔几天就和外婆打个电话,毕竟智能设备无法完全代替家人的陪伴。
社区:
建立帮扶网络定期探访
有老人每天“一键呼叫”报平安
近日,在越城区北海街道越西社区镜湖人家小区,业委会主任姜先生正将一箱沉重的药品搬往8楼一户老人家中。老人患有糖尿病,需定期注射胰岛素。不巧的是,小区电梯正值维护期,将有15至20天无法使用。面对整箱送达的药品,老人正发愁如何搬运,住在同小区的邻居们主动伸出了援手。
“我们社区建立了完善的帮扶网络,既有专职网格员,也有由业委会成员和党员组成的楼栋志愿者。平时,老人们如有出行、采购物资等特殊的办事需求,都可以随时联系到志愿者寻求帮助。”越西社区党委书记宣灵敏告诉记者。
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社区在关爱独居老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自去年4月起,北海街道在辖区内开展了“幸福来探访”关爱探视行动,旨在优化独居、孤寡老年人服务,保障其基本养老需求。除定期入户探视外,北海街道还为部分独居、高龄及情况特殊的老人配备了“一键呼叫”智能机,按键操作简单,社区工作人员可通过后台软件查看老人定位、设备电量等信息;老人则可通过预设的1、2、3号键,分别直接联系到社区负责人、就近卫生所医生或家属,实现“双向奔赴”。
越西社区和山隐社区就是这套系统普及率较高的典型社区。“我们社区有位徐爷爷,基本每天都会通过‘一键呼叫’机和社区打卡报平安。”北海街道山隐社区党委书记张英告诉记者,85岁的徐爷爷是社区最早一批配备“一键呼叫”机的老人。老人一辈子没成家,一直以来与哥哥相依为命,但前段时间哥哥去世,社区也在持续关注着他的状况,增加了上门慰问关心的次数。得益于“一键呼叫”建立起的信任,如今徐爷爷每周都会特意来社区坐坐露个面,哪怕只是安静地看着大家工作。“其实,对很多独居老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精神寄托。如果子女不在身边,我们社区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张英说。
然而,“一键呼叫”服务的推广也面临着现实挑战。“很多老人担心麻烦别人,使用设备的意愿不高。”越西社区“一键呼叫”设备相关负责人坦言,现在很多子女为家里老人配备了智能手机,因此也影响了这些设备的使用频率。

越西社区社工在为独居老人讲解如何使用“一键呼叫”智能机。
民政:
公益项目助力
让智能设备守护老人健康
在独居老人健康守护领域,科技赋能的公益项目也在发挥着作用。
今年7月,2025年度“人工智能赋能居家和社区健康养老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正式启动,这是由市民政局福彩公益金资助的全市性社会组织公益项目。记者了解到,该项目通过安置智能体征监测垫、踝泵运动监测器等物联设备,结合DeepSeek医学大模型技术,构建起了一个覆盖“监测—分析—干预—协同”全流程的智慧健康管理平台,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远程问诊和用药指导等。
“我们社区老年人口比例高,其中独居、高龄的老人也不少,以往主要是我们定期上门探访。7月,社区与绍兴市立医院合作,引入这项公益医疗项目后,健康服务的专业性和覆盖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越城区城南街道南苑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今,每隔一周的周三下午,位于社区南江枫林小区门口的活动室就成了老人们的“健康小屋”,不仅有量血压、测血糖、移动门诊、自理能力评估及体检报告解读等一站式健康服务,针对那些不便出门的独居老人,医院还会主动提供上门服务。
“我们的首批服务对象以独居、高龄、残疾等特殊人群为主。老人们可以选用智能监测垫或可穿戴设备,以此对他们的生命体征、踝部血流、血氧饱和度等进行实时检测。”绍兴市立医院主任医师俞建洪介绍,这些设备采集的数据将同步至平台,连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监测对象及家属手机上。依托这些监测数据,医院将定期上门提供更智能、个性化的健康养老服务。目前,医院已为多个合作社区的100户老人家庭免费配备了相关智能设备。
“考虑到独居老人通常不会主动去购买人工智能设备,所以只有通过公益项目推进,才有可能实现智能设备的有效覆盖。”俞建洪坦言,他们会积极申报民政局福彩公益基金项目等,争取扩大服务覆盖范围,让更多独居老人受益于科技赋能的健康守护。
与此同时,在走访过程中,记者也收集到了部分市民的积极建言。“希望政府能够更多地推广智能养老设备的使用,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帮助老人们更好地接受和使用这些新技术。”有市民建议,可以通过消费补贴、智能设备体验日等形式,让老人切身感受到智能设备带来的安全感,从而更主动地拥抱科技养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周梦琪 编辑:姜京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