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裘子迈 文
今年的10月“有点特别”,夏天的热情似乎久久不愿退场,与秋天的丰收撞了个满怀。在校园农场,汗流浃背的同学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因为他们迎来了大丰收。在农场里,他们辛勤劳动、分享快乐,并且收获了意义非凡的成长体验。
柯桥区柯岩中心小学:农场里藏着“心灵加油站”
“尊敬的饶玉春叔叔及团队的哥哥姐姐们:特别感谢你们送来珍贵的彩色水稻种子,让我们亲手种出了不一样的稻田……”9月末,柯桥区柯岩中心小学六年级“水稻成长记”社团的孩子们,认真写下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对浙江师范大学饶玉春团队的感激。而对方的回信更让孩子们振奋:“农业的未来,需要你们这样爱土地、爱思考的新一代!”
这封书信背后,是柯岩中心小学把农场变成“育人课堂”的用心。学校特邀农业专家指导,让孩子们从播下稻种开始,全程参与水稻种植:翻土时学着握锄头,浇水时观察稻苗变化,收获时感受稻穗压弯枝头的分量。“孩子们的笑脸多了,在农场里跑跳着、劳动着,学习的压力都消散了。”副校长傅冬芳笑着说,校园农场早已不只是“种庄稼的地方”,更成了孩子们的“心灵栖息地”。
农场里的“惊喜”远不止水稻。孔雀拖着华丽的尾羽散步,白鹅在水塘里游弋,小羊羔凑到栅栏边等着投喂,甘蔗林、猕猴桃架郁郁葱葱——这些都是孩子们日常呵护的“小伙伴”。记者到访时,正好遇上一个班级的劳动课:男生们撸起袖子挥锄头,把土块敲得细细碎碎;女生们端着菜叶,温柔地喂给小羊,连说话都放轻了声音。“我们还专门开辟了‘美食区’,等蔬菜成熟,就带着孩子们摘菜、烹饪,让他们尝尝自己种的菜有多香。”傅冬芳说,看着孩子们捧着自己做的炒青菜吃得津津有味,比什么都开心。
为了让劳动更有成就感,学校还上线了“智能打分平台”: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劳动表现打分,从翻土是否认真到喂动物是否细心,每一项都量化记录,最后综合评优。“现在好多孩子劳动完,会主动找老师问‘我这次能得多少分’,特别在意自己的表现!”傅冬芳笑着说,表现优秀的孩子,名字还会出现在校园公示栏里,不少孩子因此变得更自信,连课堂上举手发言都更积极了。“在农场里,他们认识了玉米怎么长、小羊爱吃什么,还学会了合作分工,性格也越来越阳光开朗。”
上虞区百官小学:
一棵石榴树结出“成长果”
在上虞区百官小学,一棵硕果累累的石榴树,成了这个秋天最特别的“成长导师”。树枝上挂满红灯笼似的石榴,树下则满是孩子们的“劳动成果”:写着《石榴籽的排列秘密》的科学小论文、画着石榴的水彩画、印着石榴图案的书签,还有探讨“民族团结”的小报——这棵石榴树,不仅带来了丰收的甜,更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收获了知识、艺术与品格的成长。
“我们想让劳动不只是‘出力气’,而是能结合科学、艺术,让孩子们多维度成长。”学校分管劳动教育的负责人马晓颖说,围绕这棵石榴树,学校组织孩子们开展了一场“石榴主题劳动季”,没想到收获了满满的惊喜。
三(7)班的刘凯淇同学就因为研究石榴,写成了一篇有趣的科学小论文《石榴籽的排列秘密》。“原来石榴花苞里就有小小的‘育婴室’,花瓣掉了以后,子房慢慢长大,这些小房间就变成了装石榴籽的地方!”她在论文里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发现,还特意做了切割实验,观察石榴内部的胎座结构,连老师都忍不住为她的细致点赞。“以前觉得石榴就是吃的,现在知道里面藏着这么多科学知识!”刘凯淇说,现在看到水果,都会忍不住想“它是怎么长出来的”。
艺术创作更是精彩纷呈。孩子们把石榴画在书签上,还写下可爱的祝福语:“‘石’来运转,‘榴’六大顺”“‘榴’住美好,天天开心”;有的孩子把石榴的生长过程画成小报,配上文字介绍;还有的孩子盯着紧密排列的石榴籽,突然有了新想法:“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就像我们56个民族一样!”于是,一张张结合“民族团结”主题的画作应运而生,让劳动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最让老师惊喜的,是孩子们对“孝”的理解变深了。摘石榴时,要踮着脚、小心避开树枝;剥石榴时,手指会被汁水染得黄黄的;做石榴汁时,要耐心地把籽挤碎。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劳动不容易”。“有孩子跟我说,‘原来妈妈每天做饭、做家务这么累,我以后要帮妈妈多干活’。”马晓颖说,不少孩子还把自己做的石榴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品尝,“这就是劳动教给他们的感恩,比说教更有力量”。
接下来,百官小学还计划在劳动中融入更多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在种植物、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我们希望每一次劳动,都能让孩子们有新收获,让成长像石榴一样,饱满又甜蜜。”马晓颖说。
这些校园农场里的一草一木、一果一蔬,都成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小伙伴”。在这里,孩子们汗水浇灌的不只是作物,更是童年的快乐与成长的力量,收获的不只是果实,更是知识、品格与对生活的热爱。
(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