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然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时吴县(今苏州)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1039年7月,范仲淹曾知越州,在绍兴做了一年多的“父母官”,时间不长,但政绩卓著,在关心人民疾苦,体恤贫弱孤寡,减轻人民负担方面也做了不少好事。他离任后,绍兴人民建“希范亭”,并立牌坊题镌“百代师表”四个大字,以示褒扬。毫无疑问,范仲淹是绍兴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志节操守,从他所获得的众多雅号中也可见一斑。
“吃齑宰相”。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博长山县(今山东邹平东)朱氏,更姓朱,名说。因家贫,幼年时在长白山(今邹平南)醴泉寺读书,“日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两块,断齑数茎,入少盐啖之”,就是每天用米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块,然后用刀子划为四部分,早晚各取两块做主食,没有菜,他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点盐凑合着吃。范仲淹虽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后来当上了宰相,人们因此称他为“吃齑宰相”。
“范履霜”。范仲淹喜欢弹琴,但平日只弹《履霜》一操,因此当时人又称他为“范履霜”。“履霜”一词,出自《易·坤》:“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说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比喻防微杜渐,及早警惕。范仲淹虽身居要位而不忘“履霜”,常常以此为戒,可见律己之严。他在其流传千古的名作《岳阳楼记》中,表示要向“古仁人”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远大抱负和博大胸怀。
康定元年(1040),西夏元昊称帝后举兵进攻延州,宋王朝与西夏开始交兵,这年7月,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来到西北前线,主持对西夏的防务,后又以各种身份,与韩琦分管陕甘军政大事。在这一时期,范仲淹又得到了三个雅号。
其一,“小范老子”。范仲淹到任后,对军队旧制进行了改革,命六将分领一万八千名延州兵,每将三千人,分部教练。作战时,量敌众寡,安排兵士出战。他发号施令明白无误,用兵有方,又爱抚士卒,西夏不敢轻易侵扰宋境,说:“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夏人称知州为“老子”,“小范”指范仲淹,“大范”指其前任范雍。“小范老子”的尊号即由此而来。
其二,“龙图老子”。范仲淹非常关心民众疾苦,注重民族团结。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筑青涧城,大兴营田,许民互市,以通有无。他不歧视羌族的老百姓,还和他们订立友好协约,因此,受到羌族人的尊重。因羌族人称自己的父亲为“老子”,范仲淹又曾是宋朝的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便尊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
其三,“穷塞主”。作为边关主帅,范仲淹关心爱护士卒,深味将士生活之苦辛,他为此感动着,终于,他挥笔写下了一组《渔家傲》词,以述边镇之劳苦。因为皆以“塞下秋来”为起句,所以被文学家欧阳修戏呼为“穷塞主”之词,但隐含贬抑之意。
(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