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如烟
何腾蛟(1592—1649),字云从,祖籍现柯桥区福全街道峡山村,生于贵州黎平府,南明大臣。他以一片孤忠,支撑南明政权达五年之久,被俘后又坚持不事二主,为后人所景仰。著有《明中湘王何腾蛟集》,《明史》《永历实录》有传。
何腾蛟幼承庭训,有男儿报国的理想。曾寄居黎平城外南泉山天香书院数年,粗衣蔬食,刻苦攻读,养成能甘能苦、不畏艰辛的品质。明天启元年(1621),考乡试中举,初任山西榆次县教谕,后节节升迁,历任介休、汾阳、南阳、大兴等县令,被誉为“才识精敏”的能员,后一路提升:崇祯十一年(1638),提任兵部职方主事,继升员外郎中;崇祯十二年,调山西口北兵备道;崇祯十五年,出任湖北郧阳军门;崇祯十六年,提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成为明王朝的封疆大吏。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顺治二年(1645)五月,南京失守于清军之手,明朝后裔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登基,创立南明隆武朝廷,何腾蛟领兵投靠。不久,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遭伏击身亡,其麾下数十万大顺军迅速溃散,其中拒绝向清军投降的刘体仁、郝摇旗等将领,决定转投隆武政权,带领五万余人马进驻距离长沙仅百里之遥的湘阴县城。当时,长沙城内明军兵力不足万人,众人对大顺军的归诚意存疑虑。何腾蛟经深思熟虑,觉得接纳大顺军实为良策,既可壮大己方力量,又可削弱敌方势力。他随即与智囊章旷共同筹谋,派遣将领万大鹏前去劝降刘体仁与郝摇旗。随后,郝摇旗又成功招集袁宗弟、蔺养成、王进才、牛有勇等大顺军旧将归顺,总人数达到十余万,均受何腾蛟指挥。不久,何腾蛟再度派遣堵胤锡前去招安李自成的侄儿李过及其部将高一功等人,麾下兵力骤增十万余众。隆武帝欣然册封何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同时赐予定兴伯的爵位。
顺治三年,明朝宗室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登基,创立南明永历王朝,并晋升何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兼任太子太保。这年九月,清军破武冈。南明在武冈的镇将、外号“铁棍”的刘承胤降清,并带领清军破黎平,虏戳何腾蛟家属。腾蛟的继母孙氏、妻徐氏均被执。其妻在狱中泣血致书求救,腾蛟沉痛而坚定地回书说:“夫为忠臣,妻为节妇,死亦何恨!……所不忍言者,王陵之母,千古伤心;赵苞之报,寸衷难谢耳!”铮铮人格,跃然纸上。在家破亲囚的情况下,清将济尔哈朗乘机致书劝降,腾蛟亦毫不动摇。顺治四年,清军攻陷湖南,何腾蛟退至广西,守全州,击退了清军。顺治五年,朱由榔封其为太师,使之成为南明最高阶的文职官员,且掌管湖广地区(现湖南、湖北境内)的所有明军。彼时,何腾蛟麾下的武装力量囊括了明朝正规军与归顺的大顺军,这两支队伍昔日势如水火,现今虽因共抗清廷而并肩作战,却难以抹去旧日嫌隙。何腾蛟又错误地偏袒明朝官军,对大顺军则多有压制、分割之举,终致李过、高一功等大顺将领集体带兵叛离。顺治六年,清军乘势大规模进犯。彼时,何腾蛟正驻军在湘潭,城内兵力匮乏,迅速被清军占领,何腾蛟亦不幸落入清军之手,因拒绝归顺清王朝,以绝食相抗,不久在长沙被杀害。就义时口占《绝命诗》:“天乎人世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表现了不能恢复南明的遗憾以及至死不渝的坚贞民族气节。
迄至南明政权被清军彻底摧毁后,清王朝为笼络人心,提倡“忠义”,借以巩固其统治,便对前明的一些“忠臣烈士”进行褒奖。康熙十四年(1675),赠腾蛟“忠庄”谥号。
(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