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古文观止》与柯桥

2025-10-19 15:18

来源:

《古文观止》是中华人格养成的重要教材,属于世界,影响中国,源自柯桥,是深化“八八战略”、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

吴炎标

1934年,鲁迅先生在他发表的《选本》一文中说:“(《古文观止》和《昭明文选》)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或选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今年是《古文观止》镌版印刷330周年,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绍兴市分公司特设计彩色邮资机戳1枚,于2月25日启用,并发行纪念封1枚。

《古文观止》由柯桥的吴楚材(1655—1719)、吴调侯(1657—1701)共同选编,俩人同属山阴州山吴氏,同为“乡先生”,论辈分吴楚材长吴调侯一辈。在课徒授业之时,“二吴”每见学子寒窗苦读之情形,要涉猎《六经》、诸子,颇生厌倦,于是一边讲授、一边研读,合编了这部文学启蒙读本,专为童子讲授古文,初名《周秦以来迨前明文》。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春,吴楚材的族伯吴兴祚(1632—1698),时任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右翼汉军副都统,收到了“二吴”所寄的《古文观止》稿本,“批阅数过”,认为“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乃定名《古文观止》,撰序一篇,署“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阳日愚伯兴祚题”,“亟命付诸梨枣”。

决定《古文观止》命运的三个人都是柯桥人,但网络资料语焉不详,指向山阴县州山人,不少爱好者误以为是柯岩街道的州山居。清初的州山,地域范围包括里庄及外庄,外庄大致为今州山居的范围。按今天的行政区域,3人均为柯岩街道里庄村人,吴兴祚的曾祖吴论还是吴

1934年,鲁迅先生在他发表的《选本》一文中说:“(《古文观止》和《昭明文选》)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或选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今年是《古文观止》镌版印刷330周年,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绍兴市分公司特设计彩色邮资机戳1枚,于2月25日启用,并发行纪念封1枚。

《古文观止》由柯桥的吴楚材(1655—1719)、吴调侯(1657—1701)共同选编,俩人同属山阴州山吴氏,同为“乡先生”,论辈分吴楚材长吴调侯一辈。在课徒授业之时,“二吴”每见学子寒窗苦读之情形,要涉猎《六经》、诸子,颇生厌倦,于是一边讲授、一边研读,合编了这部文学启蒙读本,专为童子讲授古文,初名《周秦以来迨前明文》。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春,吴楚材的族伯吴兴祚(1632—1698),时任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右翼汉军副都统,收到了“二吴”所寄的《古文观止》稿本,“批阅数过”,认为“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乃定名《古文观止》,撰序一篇,署“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阳日愚伯兴祚题”,“亟命付诸梨枣”。

决定《古文观止》命运的三个人都是柯桥人,但网络资料语焉不详,指向山阴县州山人,不少爱好者误以为是柯岩街道的州山居。清初的州山,地域范围包括里庄及外庄,外庄大致为今州山居的范围。按今天的行政区域,3人均为柯岩街道里庄村人,吴兴祚的曾祖吴论还是吴楚材高祖吴谔的三哥,与吴调侯则分属不同支系。里庄是明、清山阴衣冠望族——山阴州山吴氏的发祥地,长期推行祠堂办学,课吴氏子弟,因此,里庄吴氏宗祠是《古文观止》的启航地,宗祠大门楹联“大义润山河,鸿篇起布衣,千秋文选肇门风,方称天下第一世家”,专指“二吴”的《古文观止》传世。一个村庄因一部书而出圈,这部书影响中国三百余年,“书香里庄”由此得名。

出身将门的吴兴祚,虽祖籍里庄,但一生清廉,从未到过里庄,也未在里庄建宅买地。如今的里庄,只有一口明代老井,还能查访到吴兴祚祖居的线索。吴兴祚祖父吴大圭,明末曾“教授辽东”,以领兵千总随李如松参加万历东征,归国后任清河卫守备、盖州城守尉,“老井头”古井是吴大圭家产。在里庄人的记忆里,吴兴祚“上马会打仗,落马写文章”,曾捐银7000两照顾里庄困难家庭,是一个“天花板”级的存在,对吴楚材、吴调侯家庭也多有庇护。康熙十七年(1678),吴楚材入福建巡抚、族伯吴兴祚幕,直至吴兴祚罢官。吴调侯的长兄吴鸿业(1642—1708),也受吴兴祚栽培,以军功授都督同知,覃恩进阶荣禄大夫,实授汉中府副总兵。吴兴祚,字伯成,号留村,为纪念吴兴祚的卓越贡献,里庄村出资1000余万元,在其祖宅附近建“留村广场”。

吴楚材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同样出身将门,16岁因患足疾卧床不起,病中发愤攻读经史,深得历史学、文字学和古典文学之精妙。其曾祖吴大武(1538—1598),是里庄历史上第一位武进士,嘉靖末年随戚继光到辽东,从此与“戚家军”为伍,任榆木岭提调、署指挥佥事,拜明威将军。吴楚材故居在里庄大台门附近,一生育有二女,以侄吴之耀为继子,吴之耀无后。乾隆己卯科浙江乡试举人吴凤翥(1716—1772),系吴楚材长兄吴乘栋之孙,著有《梓里记》,长期从事私塾教学。

吴调侯名大职,字调侯,故居在里庄介记台门附近。吴调侯幼承家学,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性质明敏,才学优裕,与族叔吴楚材以古文相砥砺,共同探求经史百家,相互问难辨析,并合作选编,完成了《古文观止》一书。曾由国学生考授县丞,惜英年早逝,未上任。吴调侯育有三子三女,后世子孙家风不改。民国时期,里庄有乡村绅士“华彬先生”,系吴调侯九世孙吴华彬(1894—?),至十世孙吴瑞林(1920—?)后失联。

林林总总的《古文观止》版本中,有三个具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版本,均出自柯桥人之手。

最具标杆作用的无疑是吴兴祚出资镌版刊印的康熙三十四年版本,这是《古文观止》最初刻本。乾隆三十九年(1774)《鸿文堂增订古文观止》、乾隆五十四年映雪堂刊《古文观止》,均署“大司马吴留村先生鉴定,山阴吴乘权楚材、大职调侯手录”,有吴兴祚序,但无吴楚材、吴调侯二人的自序,也没有编选例言,均系吴兴祚付梓的初刻本翻刻。

康熙三十七年二月,吴兴祚去世。是年仲冬,吴楚材、吴调侯在家乡柯桥将《古文观止》“付诸梓人,以请政于海内君子”,并撰例言及序一篇,署“康熙戊寅仲冬山阴吴乘权楚材、吴大职调侯氏题于尺木堂”,系文富堂刊本。所不同的是,该刊本有二吴“题于尺木堂”之自序、吴楚材之“例言”,无吴兴祚序,仅署“大司马吴留村先生鉴定”之题记。这个本子刻工粗糙,讹错较多,但亦有前述两种刻本有误而此本修订的地方。篇末的评语,与前述两种刻本稍有不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家在州山柱史第、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之一的吴隐(1867—1922),思忖《古文观止》问世迄今逾二百年,“翻刻日多,舛误日甚,欲求善本一校正之”,适见绍兴墨润堂藏有初印本,批注俱备,乃倩善书者重为录写,精校数过,翌年以石印法以广流传。撰“古文观止逡序”置书末,署“光绪辛丑仲夏裔孙吴隐石潜氏谨识于海上严氏小长芦馆”。

《古文观止》初刊以来,被不断翻印出版,坊间版本已难以统计,但一直为绍兴(含柯桥)的出版、收藏界所追捧,是一部跨越三个多世纪的畅销书。清代晚期的浙绍奎照楼书坊,曾于光绪庚辰年(1880)重镌《古文观止》。《古文观止》重要版本之一的墨润堂石印本,事关绍兴的徐友兰家族、古越藏书楼以及吴隐刻本等线索,墨润堂书坊位于绍兴市区水澄巷。其他如浙绍明达书庄,绍兴籍藏书家沈知方先生在上海创立的世界书局,也以出版《古文观止》为大众。齐贤籍的绍兴文史研究专家孙伟良,个人收集了由200多家出版机构出版的《古文观止》相关图书500多种,类型多样,包含韩、英全译本及日、英选译本等版本。

(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