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家宴,是舌尖上的家乡记忆,更是观察乡村文明变迁的窗口。在柯桥,曾经讲究排场、铺张攀比的乡村宴席,正悄然转变为简约而不失温情的农村家宴中心。这里升腾的,不仅是熟悉的家常味道,更是新时代乡村文明的袅袅炊烟。
蒸笼冒出的热气裹着香味袅袅升腾,砧板上的切菜声、锅铲的翻炒声、村民的欢笑声此起彼伏——这些农村家宴中心,正用最地道的家乡味,唤醒深植于味蕾的乡愁记忆,成为柯桥乡村向外界展示的文明新窗口。
全媒体记者 郦曼丽
文明新风 简约而不简单的幸福滋味
近日,在杨汛桥街道王家塔村家宴中心,陈先生与夏女士选择以一场温馨简约的答谢宴完成终身大事。没有冗长的仪式流程,取而代之的是亲友共同观看记录恋爱点滴的视频。“在家宴中心办婚礼,既省心又省力,还能把省下的钱用于未来生活规划,这很符合我们年轻人的理念。”陈先生由衷说道。
在柯桥,像这样摒弃铺张、回归本真的婚礼正成为新时尚。在柯岩街道叶家堰居家宴中心,一场特别的婚礼曾引发全网关注:没有奢华排场,没有繁琐流程,新人简单表达感谢后便邀请宾客“开席”。
“金牌乡厨掌勺,婚礼草坪、家宴中心都是现成的。既节约了开支,也消除了老人们的顾虑,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绍兴传统文化的魅力,家里人都高兴。”新郎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这场登上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平台的简约婚礼,也正是柯桥区推行“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婚礼”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柯桥区通过整合家宴中心、婚庆服务、乡厨资源,精心打造兼具乡土特色与现代审美的婚礼场景。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国庆期间,全区有近70对新人在各家宴中心举办文明婚礼,成为柯桥移风易俗、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家乡味道 舌尖上的乡愁记忆
农村家宴中心的独特魅力,在于其不仅有饭菜的“烟火气”,更有睦邻和谐的“人情味”。这里不追求高端化,不搞复杂花样,仅凭最朴实无华的食材和最传统的烹饪手法,就烹制出了最打动人心的“家乡味”。
走进开放式厨房,一排大灶大锅依次排开,灶内焰火升腾,厨师手执锅勺,动作大开大合,大席菜在锅内翻滚,香气四溢。在乡厨行业耕耘多年的老师傅沈国道出心声:“看到宾客吃后满意的样子,我就觉得这桌菜值了。”一位刚从外地返乡的村民感慨:“无论离家多远,只需要喊一句‘来吃酒’,大家又将团圆围坐桌前,在食香氤氲里谈笑诉说,在带着家乡味道的美食中,细数幸福韵味。”
绍兴民俗专家裘士雄指出,农村家宴中心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大的情感凝聚力,正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乡愁记忆。“传统的宴席不仅仅是吃饭的场合,更是情感交流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着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结,重建着乡村的社会纽带。”
与此同时,农村家宴中心让传统“流水宴”真正实现从“露天办”到“入室办”的转变,让农村聚餐更安全、更放心。今年,马鞍街道亭山桥村新家宴中心在原有标准上不仅扩大了使用空间,还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采用“阳光厨房”模式,设有烹饪区、粗加工区、洗消间、冷菜间等功能区,全程视频监控,确保食品安全可控。
家宴中心不只是村民的“会客厅”,更是面向外界的“展示厅”。相比过去农村酒席以大鱼大肉为主,如今柯桥农村家宴的菜品在保留乡土本味的同时,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柯桥街道的“十碗头”、夏履镇的“全笋家宴”、稽东镇的“一桌土菜”、漓渚镇的“春兰雅宴”等特色宴席各具特色,村民和游客在唇齿留香间,感受着烟火柯桥的独特温度。
当游客在这里品尝土菜、聆听乡音、感受乡风之时,乡村的文旅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释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柯桥区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骆海燕表示,家宴中心已成为柯桥乡村形象的“金名片”。
“当游客因为一场小而美的乡村婚礼留下来,他可能会去隔壁黄酒作坊打一壶冬酿,去稻田里认养一亩晚稻,去附近研学基地体验。当一桌菜撬动整条文旅链,共同富裕就显现出乘数效应。”骆海燕说,在筷子起落间,交织出一幅物质与精神共富的生动图景。这看似普通的场景,正是乡村振兴最为动人的细节,也是柯桥乡村文明进步的最好见证。
(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