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至,秋风起。9月7日下午3点多,我驱车前往会稽山深处的占岙村,寻访千年古香榧树。2013年,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占岙村正是古香榧群的核心地带。
远远望去,十多位老人家坐在村口溪边的大香榧树下,乘凉、喝茶、聊天。“这里凉快。”老人们天天在此聚会,像是一个天然的茶馆。我向他们问路,“香榧王”是哪一棵树?老人家用手一指,“就在上面一点!”
我们顺着方向步行不远,果然有一棵树冠高大、形如弥陀的大树雄伟地耸立在山边。树皮沧桑,枝干遒劲,令人震撼。2012年,这棵香榧树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鉴定,树龄1567年,为全球现存最古老的香榧树。
占岙村人祖祖辈辈与香榧树厮守。在这棵“香榧王”旁边,还有十来棵“子孙树”,树龄600多年。“香榧王”所在位置视野开阔,背靠青山,面向溪流。大树身处一座古树公园内。前两天,为了迎接白露时节的香榧采摘,村民们特意安排了简朴的仪式。传统上,每年香榧采摘前,村里都要在这棵大树前舞龙、舞狮,恭谢香榧古树们对村庄的情意与慷慨,也为榧农此季的采摘祈愿祝福。
白露后,当地村民开始采摘香榧青果。清晨,村民便背着竹篓、扛着长梯,走向遍布山野的香榧林。梯子架在粗壮的树干上,人一步一步登高,伸手摘下一颗颗青绿色的香榧果。香榧古树高大,有的有二三十米高,长梯之上的采摘令人胆战心惊,但当地榧农动作熟练,几乎成为一种身体记忆。
竹篓渐渐满起来,沉甸甸的,装着丰收的喜悦。村中老人说,白露摘香榧,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会稽山香榧林延续千年。房前屋后,溪边岭上,随处可见香榧树的身影。稽东全镇树龄千年以上的古香榧树有26株,其中占岙村就有22株,全村100年以上的香榧树多达5000余株。占岙村的香榧古树,正是会稽山古香榧树群的代表,也是申请全球农业遗产的重要证据。
“古往今来风弄影,月华山色榧窥人。”在古月亭,有村民将满满的香榧担子卸下,略作休息。香榧生长极慢,往往要数十年才初步成树,半个多世纪后方进入“青春期”,开始结果。因此村里流传一句话:“爷爷种树,孙子摘果。”香榧的生长期很长,对于气候变化也十分敏感,同一棵树上可能结着“三代果”——今年、明年、后年收获的香榧,长成不同的个头挂在枝头。香榧树的果实与年轮,都储存着干旱或是多雨的年份记忆。有时候大旱,第二年的小果就会掉落。因此,村民们说香榧结果殊为不易,被人视作珍贵的果实,也是名副其实。
占岙村党总支书记黄天明说,香榧树一直是村民们的“宝贝树”,村民们祖祖辈辈都对它心存感激。黄天明今年63岁,全家六代人都生活在这里,守护着这片古树林。占岙村如今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大多是老人,90岁以上有26人,80岁以上超过80人——占岙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有人笑说,或许是香榧果养人,又或许是这里的山好水好,这是自然的馈赠。香榧树能存活一千多年,老人们也得到了长寿滋养,人与自然在这里达成了一种古老的默契。在这里,自有一种安静的节奏,人们不慌不忙,时光缓慢,岁月安宁。近些年,为了保护古树群和水源,村里曾经兴办的民宿和农家乐,后来也全部关停。
在占岙村,村民与香榧树的相处,透露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或许,正因如此,占岙村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明样本。2024年11月,黄天明登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台。在阿塞拜疆巴库的会场,他穿着一身黑色休闲西装,向世界讲述占岙村人数百年来与香榧树共生的故事。
香榧古树,历经沧桑,年年结果,见证着时代更迭与人间烟火。村民们代代相传,依树生存,采果、喝茶,敬畏天地,尊重自然。占岙的故事,正隐藏着世间生命的密码。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周华诚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