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父亲未启的北京路

2025-10-18 15:27

来源:

我的父亲,曾与“北京人”的身份擦肩而过,这段往事,他念叨了近七十年。

那是1959年,江南绍兴还浸润在水汽里。彼时父亲7岁,生得眉目清亮,是村里出了名的好相貌。这年冬天,在北京工作的二爷爷回乡走亲戚,刚踏进奶奶家,目光就黏在了父亲身上。二爷爷夫妇在北京当工人,二爷爷工作的北京染坊,还藏着段让全家人骄傲的往事: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正是二爷爷亲手染制的!可夫妻俩却有个遗憾:结婚多年没有孩子。奶奶膝下有两子三女,父亲是她四十多岁高龄生下的小儿子,极其宠爱。家里虽穷,但凡有口饭、有块糖,奶奶总先塞给父亲。二爷爷思虑再三,终于还是向我奶奶提起了领养的想法:“婶子,您把小侄子交给我们,城里的学校好,我们让他吃穿不愁,比留在乡下强百倍。”

一边是吃不饱饭的农村,一边是能给孩子光明未来的北京,一向精明能干的奶奶掂量了很久,最终,她红着眼眶点了头——她想让儿子过上好日子。

约定好接父亲去北京的日子到了。二爷爷夫妇拎着鼓鼓囊囊的布包,包里装着簇新的衣裳。河埠头也停好了租来的乌篷船,船老大叼着烟袋,在船头静静等候。

当大家热热闹闹寒暄的时候,突然发现我父亲没了踪影。房前房后找了一遍,还是不见人。奶奶虚张声势地嗔骂父亲,不懂事、调皮。这一刻,大家其实心照不宣:是奶奶反悔了。她舍不得这个心尖上的小儿子,却又不好意思驳了二爷爷的面子,只好偷偷嘱咐父亲:“等会儿有人来接你,你就躲得远远的,娘不叫你,千万别出来。”

我后来问父亲,当时为什么这么听话?他说,当时实在太小,只知道玩,姆妈叫他躲起来也就躲起来了。

二爷爷夫妇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我父亲,失望地留下一大包礼物走了。乌篷船的摇橹声响起,却没能载着父亲远行——他终究还是留在了孙家溇,留在了奶奶身边。这趟未启程的北京路,让二爷爷和奶奶家的关系冷了下来。

后来,二爷爷夫妇领养了一个女孩,取名孙淑珍。有一年我爷爷得了胆囊炎,急需氯霉素治疗,可绍兴的医院没这个药。父亲突然想起了北京的二爷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写了封信。没过多久,一个包裹从北京寄来,里面正是救命的药——氯霉素。刚好,那时父亲捕到了一条罕见的大螺蛳青,足有几十斤重。于是晒成鱼干,寄到了北京市宣武区永光西街28号。

再后来,父亲成家立业,一直没有离开过孙家溇。有一次去北京出差,他特意去宣武区永光西街寻找二爹和堂妹孙淑珍。可当他辗转找到这条街时,居民区早已拆迁,不知所终。他不死心,又托熟人去宣武区派出所查“孙淑珍”,可电脑屏幕上一下子跳出几百个同名同姓人。父亲也就放弃了。如今父亲已入古稀之年,每当说起这段往事,记忆仍是那么清晰。

今年10月1日,我陪父亲母亲走了绍兴城的仿古城墙。在城墙边上,老父亲感叹:“要是当年真去了北京,能念上城里的书,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孙荷琴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