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宋六陵到风则江: 一场化学与时光的沉淀

2025-10-18 15:26

来源:

六陵之春。 吕国钢 作

近日,我在整理旧物,指尖触到一本泛黄的《无机化学》笔记,扉页上还残留着当年实验课上不慎滴落的硫酸铜痕迹。蓝绿色的结晶斑驳如苔,仿佛时光的锈迹,却也在我心中瞬间点燃了一簇火焰——那是属于宋六陵的青春,属于师专岁月的化学之光。

1982年秋,我踏入绍兴师专化学科,校园坐落于宋六陵苍茫的松林之间。那时的教学楼紧挨着南宋皇陵的遗址,数十棵古松如历史的见证者,枝叶蔽天,松涛如诉。

清晨,我常携一卷元素周期表、溶解性表、化合价表等,踱步至教学楼东侧的松林中诵读。松针在脚下沙沙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松脂与晨露混合的清冽气息,仿佛大自然也在为我们配制一场关于“结构与性质”的实验。

记得有机化学老师曾说:“松脂的主要成分是萜烯类化合物,它们经年累月地氧化、聚合,最终成为琥珀——那是时间的化学反应。”这句话让我对化学有了最初的敬畏。我们不仅在实验室里滴定、蒸馏、萃取,更在自然中观察物质的转化与生命的坚韧。松树四季常青,不凋不零,恰如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那些稳定的稀有气体,沉默却坚定地守护着自身的结构。而年轻的我们,则像活泼的碱金属,渴望在反应中释放能量,在碰撞中寻找方向。

师专的实验室简陋却庄严。水泥砌成的实验台,铁架台上锈迹斑斑的夹子,还有那些被摩挲得光滑的试剂瓶——它们是我们探索微观世界的舟楫。有一次,我们在制备氢气时,因操作不慎导致爆鸣,试管碎裂的瞬间,老师却镇定地说:“化学的真理往往藏在失败的火花中。”这句话成了我日后教学与科研的座右铭。

那时的实验课没有电脑模拟,没有数字化仪器,一切靠手、眼、心去感知。我们用酚酞试液捕捉酸碱中和的瞬间粉红,用铜丝燃烧观察焰色反应中那一抹翠绿,用锌与稀硫酸的反应收集氢气——那气泡升腾的声音,如同青春的心跳,急促而热烈。晚自习后,我常与同学在篮球场边的松林下讨论课题,手电筒的光束划破黑暗,我们在草稿纸上画着分子结构,争论着反应机理,松涛声与我们的低语交织,仿佛一场关于“物质与能量”的夜曲。

1984年8月,学校迁至绍兴城内的和畅堂,我也随之告别宋六陵。离校前,我特意从松林中拾起几片松针,夹在笔记本中。多年后,它们虽已枯黄,但松香犹存,如同师专精神中那“松志高洁”的底色——不攀不附,不凋不零。

在城里的新校园,我们接触了更先进的实验设备,也开始涉猎化工原理与材料科学。但宋六陵的岁月始终是心灵的底色:那里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修德求真”的科学精神。就像化学中的催化反应,师专的经历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催化剂”,加速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却在反应终了时回归本真——它隐于幕后,却决定了反应的方向与速率。

化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结晶”——溶液中的溶质在饱和后缓慢析出,形成规则的晶体。师专的岁月于我们而言,正是这样一个漫长的结晶过程。我们在宋六陵的松涛中饱和了理想,在实验室的灯光中析出了信念,最终成长为教育、科研、实业各领域的“晶体”——结构清晰,性质稳定。

我后来成为一名科学教师,常对学生说:“人生如化学,需要合适的温度、浓度与速度。”师专毕业的同学们,有的在教育领域成为科研骨干,有的在化工企业创新工艺,而我也担任着绍兴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我们如同元素周期表中的不同族类,性质各异却同属一系,在社会的“反应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站在风则江畔的新校区,望着现代化的实验室、高耸的图书馆,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如今的校园已不见宋六陵的松涛,但“修德求真”的校训依然如化学键一般,牢牢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我想起当年在师专读过的一句话:“化学不仅是关于物质的科学,更是关于变化的哲学。”母校的升级,正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变化”——从师专到文理学院,再到绍兴大学,每一步都是结构与性质的跃迁,是条件与路径的优化。而在这场变化中,我们这些“老反应物”始终是体系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夕阳西下,我轻轻摊开掌心,仿佛还能感受到宋六陵红土的温热。那泥土中,或许还残留着当年实验室洒落的铁屑、铜粉,它们与时光发生着缓慢的氧化反应,最终成为记忆的磁性载体——一靠近,便吸引所有的怀念与祝福。

谨以此文献给母校,愿你的未来如催化裂化,高效而洁净;愿你的学子如化学键,强韧而协同;愿你的精神如元素周期律,永恒而有序。

松志未老,化学常新。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何灿华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