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有颗“杨振宁星”

2025-10-18 14:44

来源: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为代表的学术成就是人类科学殿堂中璀璨的明珠。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此前消息,杨振宁星(3421 Yangchenning)是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1975 WK1)。1997年,这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荣誉,权威性高、影响力大。以中国科学家之名命名小行星,就是把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高悬于广袤星空。

杨振宁对中国获诺奖非常乐观

杨振宁曾多次来到东南大学作报告,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

2006年,杨振宁在东南大学作《我的生平》演讲时,深情地对学子们说:“做研究,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前瞻性,选择最有发展空间的领域。”

当时,已经84岁高龄的杨振宁侃侃而谈。杨振宁说,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吴大猷、王竹溪。从这两个人身上,他明白做学问的重中之重是:从事研究工作,一定要选择未来20年、30年,甚至40年有大发展的领域。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四年级时,找吴大猷指导他写学士论文。当时,西南联大对学士论文的要求是,必须写出自己对某一领域最前沿研究的看法。吴大猷给了杨振宁一篇讲分子物理的文章,这是当时物理学最前沿最热门的话题。“我很幸运,在分子物理刚萌芽的时候就走了进去,最后取得事半功倍的研究成果。”杨振宁说。

后来在西南联大研究生院读书,杨振宁请王竹溪指导他做硕士论文。当时,王竹溪正在研究刚刚发展的统计力学,便把统计力学介绍给了他。这恰好又是一个20世纪大有发展的领域,现在依然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以宇宙不守恒理论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后,杨振宁又在规范场理论方面大有作为。“我经常对我的研究生说,做学问,搞研究,技术上的工作要做,但更重要的是了解你研究科目的最前沿的东西,选择一个最有发展空间的领域,这样,以后你的研究工作就会很容易。”杨振宁说。

2008年,他在东南大学开讲座时曾大胆预测,中国人才众多、经济高速发展,对科研的发展也非常热心,相信经过20年至30年的发展,要拿到诺贝尔奖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杨振宁生前多次做客南京大学

第一个“杨振宁奖学金”在南大设立

杨振宁先生与南京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97年,杨振宁受聘为南京大学名誉教授。作为名誉教授,杨振宁先生多次做客南大,对南大感情笃深,他曾说“觉得有责任帮助那些成绩优秀,有创新能力的贫困大学生。”他首次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南大“杨振宁奖学金”。据了解,该项奖学金是杨振宁自己出资在国际上设立的第一个奖学金,面向全校本科生,每年评选出10名获奖者。

2015年在南京大学的杨振宁先生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

谈及该项奖学金的设立,南京大学蒋树声老校长曾为大家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那是2000年10月底,杨振宁先生受邀来南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在一次交谈中杨先生了解到很多学子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努力学习,他便有了设立奖学金资助学生学习的想法。

他虽然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财力却十分有限,于是将他在南京期间所作的几场学术报告的报酬捐献出来,包括2000年4月参加《华英讲座》所得的10000美元讲课费,当年10月底杨振宁博士又欣然把5000美元的支票交给蒋树声校长,作为南大杨振宁奖学金的第二笔基金。另外南京大学也作了一部分配套资金,使奖学金基金总额达到50万元。

“认识自己的潜能,把握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是青年人攀上科学之巅的关键”,这是杨振宁教授在南大首届杨振宁奖学金颁发仪式上,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诲。

杨振宁先生对南京大学的评价很高,他说“南京大学,没有问题是中国最重要的几所大学之一。”2015年9月22日,93岁高龄的杨振宁出席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的“南京大学生命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学术论坛”。原本能容纳200多人的报告厅挤满了上千名学生。现场,杨振宁讲述了一个创业的故事,同学们听得意犹未尽。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起自己第一次来参观南京大学的场景,那是1972年,还看见自己从前在西南联大念书的时候的几位老师。那个时候他们在南京大学。“以后我来过很多次,尤其是80年代90年代。所以我跟南京大学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当时,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杨振宁还表示,南京大学在本科生的教育和对于社会的贡献两个方面做得很好。“假如是要从世界比较的立场上讲起来,还稍微差一点的就是研究工作了,跟世界的大学比起来,还不能算是最最成功的。不过大家可以看出来,国家政府、省政府、市政府跟学校的领导对于加强南京大学的研究工作是非常非常重视的。我想以后几年我再来的话,我相信,慢慢的,我们就会听到南京大学在开展最重要的新的研究工作的消息了。”

(内容来源:现代快报/现代+)

作者: 编辑:王慧勤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