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柯桥区,“青年夜校”与“共富夜校”轮番登场、各展所长,这些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夜校,正悄然改写着许多人的成长轨迹。
将实用技能与职业认证紧密挂钩的创新模式,不仅让“夜校”超越了简单的兴趣培训范畴,更成为连接个体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关键纽带。在产业结构加速迭代的今天,职业技能型夜校的生命力,正源于对“实用性”“趣味性”与“公益性”的精准把握与平衡。
实用性是职业技能型夜校的立足之本。在光电信息、医疗健康、新型复材等新兴产业崛起的柯桥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渴求与劳动者“就业难”的矛盾日益凸显。夜校通过调研区域重点产业的短期需求,灵活开设定向培训课程,让劳动者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岗位核心技能。通过“靶向培养”模式,既能缓解企业“招工难”的燃眉之急,又为劳动者打开了职业晋升的快速通道,让夜校真正成为产业转型期的“人才缓冲器”。
然而,仅有实用性的夜校难免沦为枯燥的技能工厂。当音乐表演课的旋律与形体瑜伽的呼吸声交织,当DIY创意课上迸发的奇思妙想转化为实物,夜校的趣味性正让学习从“任务”变为“享受”。数据显示,开设兴趣类课程的夜校,学员出勤率普遍比纯技能班高出40%,课程完成率更是提升近六成。这种变化背后,是现代人对精神滋养与社交需求的深层渴望。试想一下,白天对着电脑处理报表,晚上和同事一起做泥塑,这种通过兴趣课程搭建的社交平台,更能够让学习成为打破职业壁垒、拓展生活维度的纽带,使自我提升变得可持续。
公益性则为夜校注入了普惠基因。与动辄数千元的商业培训相比,政府主导的职业技能型夜校将核心成本纳入财政预算,学员仅需支付少量材料费即可参与。这种低门槛模式,让低收入群体也能走进课堂。但夜校的公益性绝非简单的“免费”,而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教育公平照进每个奋斗者的生活。当“4050”人员凭借西式面点师证书开起社区烘焙店,当外来务工者通过电工培训找到稳定工作,这些真实的改变印证着夜校作为“民生工程”的深层价值。
职业技能型夜校如何长盛不衰,还需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体系。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参与课程设计,确保内容既贴合产业需求又具备专业水准;企业应主动调整工时安排,通过顶岗轮岗等方式解决“工学矛盾”;社会各界则可通过捐赠教具、开放实训基地等方式,为夜校提供资源支持。唯有形成“政府搭台、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合力,才能让职业技能型夜校成为点亮城市发展的璀璨星火。
傅美芳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