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守护:一场“长跑”唤醒文化自觉

2025-10-17 22:37

来源:

考古学者郑嘉励认为,“浙江诸郡古城墙,以台州保存最好。嘉兴、湖州城墙大多仅存残迹,衢州、丽水等地唯有在沿江一带尚有断续保存,唯台州城墙犹三面合拢,巍然矗立。”

2024年12月,国家文物局更新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临海市作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城市之一,时隔12年再次成功入选。这场申遗长跑,既需学理支撑,亦倚赖文化自觉。

砖虽无言,却非静默。我们未见古时月,却能与古人共辨一行砖铭、同倚一脉城垣,何其有幸。这份幸运,既源于城墙千年依然挺立的馈赠,也离不开无数人持之以恒的守护。那些砖石的“暗语”得以破译,背后是一段段动人的接力故事。

1994年,临海成为浙江省首个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县级市。借此契机,当地古建筑工匠黄大树提出修复古城墙的建议。他率众工匠,于北固山残基之上重整雉堞,于灵江畔溃损之处依古法复原城垛。施工中每遇带字旧砖,皆视若拱璧,不肯舍弃,“颗粒归仓”——尽管当时并未深究这些铭文背后的历史,他们却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敬畏,为彭连生的破译之路,存留了可能。

彭连生每天下班,必会沿着古城墙步行三公里,上到垛口下到墙基,开展“地毯式”搜砖,就连被百姓捡回家、砌入民房的残砖碎铭也不放过。

砖既寻得,如何留存亦是难题。铭文随风化日益模糊,唯有拓印能最大程度保存其文字与笔意。彭连生又钻研起拓印技术,先刷去砖面浮尘,再将宣纸敷上,用喷壶细细喷湿,卷起毛巾以点压的手法慢慢捶打,最后蘸取墨汁,用拓包轻按慢拓……慢条斯理间,一段段沉睡的历史,被安然“复印”于纸页之上。

最近,铭文砖的研究迎来了里程碑——多年的拓印积累、史料汇集,终凝练为《台州府城墙砖录》。这本系统性城墙砖录,还获得了全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书籍类)二等奖。它既是彭连生10年心血的凝萃,也是一座城墙跨越千年的低语。“身为文保人,总得留下一些一百年、一千年以后仍能用的史料,这本书,就是我尽的绵薄之力。”彭连生说。

城砖研究相对冷门,从搜集实物、做拓片、考证成文,费10年之功,奔走于城墙内外,追究于故纸堆中,其中甘苦、冷暖自知。但当冷门的砖石学问化作厚重的文化著作,它支撑着台州府城墙在申遗城市体系中熠熠生辉,也在更广阔的遗产图景中绽放光芒。

而更可贵的,是这场“长跑”唤醒了整座城市的文化自觉。如今,再看城墙内外,彭连生觉得热闹多了。最初少数人的坚持,已蔓延成全城的文化行动。比如,台州学院广文书院的同学们走上城墙,辨认残字、学习拓印、解读历史。他们以“寻砖”之名,重新走进临海的金石传统之中,成为新一代城墙守护人。

城墙,早已深深嵌入市民的生活肌理。人们在此散步、登高、怀古,也自愿成为她的守护者——街坊家中翻修老屋,发现带字旧砖,总会第一时间告知文保所。一方城墙,连起了人与城之间温柔而坚韧的情感。

文化的生机,更延展至砖石之外。台州府城墙携手北京慕田峪长城开展“南北对话”,联动举办门票互免活动;科技赋能让古老城墙真正“开口说话”——兴善门下,光影重现戚家军抗倭的铿锵历史;城墙市集中,NPC身着宋制汉服演绎点茶焚香之雅。这一刻,城墙不再是静默的遗迹,而是穿越时空、可触可感的文明现场。

灵江之畔,城墙绵延,行行铭文,串联起历代的匠人、戍守的士兵、捐砖的乡绅、当代的守护者,以及今日读砖录的我们。浙江的文化遗产保护,正是这种对细微历史记忆的尊重——“砖石终会风化,但刻进泥土的故事,会在人间永续。”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