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非临海独有,然其殊异之处,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一语道破:(两浙)十一郡城池惟吾台最据险。
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扩建于唐,定型于宋,完善于明清。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此创造性地修筑了13座双层空心敌台,后来转战北方,将临海筑城经验用于北方长城修建。因此,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赞誉台州府城墙为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晨曦中的台州府城墙砖石斑驳、苔痕幽深,如一位安详老叟。手指抚过砖面,“永保万安”“黄岩县三十三都”等刻痕悄然苏醒,低声将历史娓娓道来。“‘永保万安’是吉语砖,寄托着古人对城墙护佑一方安宁的期盼。”彭连生说。
铭文砖,即指在烧制前后,以戳印、模印或刻划的方式留痕于砖坯上,形成具有文字、符号等标记的古砖。林林总总加起来,现存4731米长的台州府城墙,镶嵌着数以万计的,来自不同朝代、不同年份、不同窑口的铭文砖——它们本是沉默的见证者,直到遇见读懂它们的人。
55岁的彭连生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半生。城墙于他,如默然相伴的老友,一纹一理皆在心头。
2012年,台州府城墙与江苏南京、陕西西安等6省8市古城墙以“中国明清城墙”组合申遗为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浙江唯一代表,临海城墙体量虽逊,却志在深远。为加强临海文化遗产保护,当地特立文保所,重点专注于城墙研究与保护,彭连生出任副所长。此时,一粒好奇的种子,悄然落入他的心壤。
因工作之便,一得空,彭连生便徘徊于城墙上下。去得多了,瞅瞅瞧瞧,无意中就发现了城砖上的字。多年文物调查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这些铭文非同寻常。
“永保万安”是彭连生邂逅的第一句铭文,那是在2014年。“最初见到‘永保万安’四字,我辨不出其朝代,更不解其意。”彭连生沉思,城墙的旁边就是灵江,古时屡遭水患,是否代表古人藉砖铭寄托安澜之愿?但推想不可为据。于是,他决定先搜寻打捞散落的历史“碎片”,进行对比研究。
4年后,一块刻有“黄岩县三十三都”的铭文砖出现了。北宋时,黄岩县实行都保制,“三十三都”正是其下辖基层单位。结合史料可知,宋时筑城并非一地之力,而是由台州府统筹,将造砖任务摊派至辖下五县——黄岩、临海、天台、仙居、宁海。这块砖,正是一块确凿的宋代“产地窑口砖”。彭连生这一发现,如钥启锁。进一步比勘后可知:“永保万安”砖质地偏黄、形制薄巧,类同“黄岩县三十三都”;其铭文字体是楷体,带有宋代流行的欧柳书风体,笔意间宋韵流转……
多方印证,他最终断定,“永保万安”砖同为宋砖,属表达美好愿望的“吉语砖”一类。
文保所僻静一隅,叠放着彭连生十余年来拾萃之珍——大小不一、文迹各异的铭文砖,它们多自街巷旧宅、民居墙垣中抢救而得。他还将179种铭文砖归为城名砖、明代卫所系统砖、纪年砖、吉语砖、产地窑口砖、姓氏砖、窑工姓名砖、题名砖及数字符号砖等9大类型。岁月深处,他独译“砖语”,自成一派。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