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后期,随着实验戏剧的兴起,艺术家开始突破传统剧场的时间限制,探索“极致的戏剧体验”。在此时期,“马拉松”这种戏剧形式在西方社会开始逐渐兴起。
在乌镇戏剧节的舞台上,早就拥有“马拉松式戏剧”的高光时刻——第三届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尼伯龙根的指环》,演出近8小时,被戏剧迷誉为“马拉松式戏剧”的必看剧目。
那么,戏剧马拉松的魅力到底在哪?
在长时间的持续沉浸式观演中,观众与作品、演员之间也会形成特殊互动,模糊“观演”与“生活”的界限,产生别样的情感共鸣和情绪感受。
为了推动国际当代戏剧的跨界交流,今年乌镇戏剧节再次挑战“戏剧马拉松”,把《人类之城马拉松剧》请到了中国。
这背后的付出可不少:组委会连续三年诚意邀约,技术团队六次远赴德国对接,乌镇戏剧节发起人、艺术总监孟京辉更是频繁往返汉堡,终于促成了这次合作。70多位专业演职人员、90余名演员,带着400多件舞台道具装置,横跨10213公里从德国奔赴乌镇,就为了这场跨越山海的艺术之约。
作为这部戏的中国首演,让许多观众既期待又好奇。
杭州的房先生早早给一家三口抢了五联场的戏票。“孩子对戏剧很感兴趣,挑战来看这个马拉松,就是想看看国际佳作,也很好奇独角戏演员的表现力。”
社交媒体上也讨论频频:“这么长一部戏怎么看?体力和脑力都跟得上吗?”
“这部戏有9个小时,特来劲,但是会分三天演完,别慌。”黄磊说,因为该剧来到中国非常难得,这次将在一周内循环演出两轮。这甚至让德意志剧院的同行都感到非常吃惊。
从德国汉堡到中国乌镇,人才辈出的汉堡德意志剧院装满舞台部件和道具的集装箱早在七月初就已启程,跨越半个地球,通过海运来到乌镇。
“我们从未一起进行过如此庞大又激动人心的旅行。”卡琳·拜尔导演在采访中坦言。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