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迎盛事,星场汇新声。10月17日,“晋生·星话筒”青年宣讲骨干培养结对活动在绍兴上虞区谢塘镇晋生星片场顺利举行。此次活动不仅是谢塘镇推动基层宣讲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举措,更标志着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地合作迈入机制化、常态化新阶段,为“青春之城”建设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

一、以宣讲为媒,让青年声音“响彻田野”
基层宣讲,是理论落地、政策入心的重要通道,也是凝聚共识、激发共鸣的桥梁。谢塘镇以“晋生·星话筒”为载体,聚焦青年宣讲骨干的系统化培养,创新实施“师徒结对”机制。在活动现场,浙建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敖祖辉副院长与晋生村章溢锋书记共同签订《校地宣讲合作协议》,区委宣传部赵春峰常务副部长为宣讲队骨干授麦,象征着宣讲使命的郑重传递。这支正在成长的宣讲“轻骑兵”,未来将成为政策理论的“翻译者”、乡村振兴的“讲述者”、谢塘形象的“传播者”。

二、以党建为链,让校地资源“双向奔赴”
党建联建,联出合力,建出实效。活动压轴环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徐丹委员与谢塘镇党委李银丰书记共同签署校地党建联建协议,正式构建起“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谋”的协作新机制。
通过党建牵引,高校的智力资源、专业力量将持续下沉至乡村一线,谢塘的实践场景、现实课题也将为高校师生提供鲜活的研究样本与创新沃土,真正实现“高校所能”与“乡镇所需”的无缝对接。

三、以融合为路,让乡土故事“破圈传播”
从谢晋导演的故里文化,到“黄花梨”“红美人”的产业品牌,谢塘不缺好素材,缺的是“讲得好”的传播力。此次与浙建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深度合作,正是要以“理论+实践”“课堂+田野”的模式,系统提升青年骨干的宣讲素养与内容策划能力。

在随后的首次授课中,“致远理论宣讲工作室”教师于自珍开展了首次宣讲知识讲授,为学员们打下扎实基础。未来,双方还将围绕方言宣讲、文化导览、农产品推广等主题开展系列培训与实践,真正让宣讲“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下一步,谢塘镇将继续深化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党建共建、人才共育、产业共创、文化共兴等方面的合作,推动更多高校智慧在谢塘落地成景,更多青春力量在一线绽放光彩,共同打造校地融合、双向赋能助推乡村振兴的谢塘样板。



(通讯员 叶舟)
作者: 编辑:张衎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