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串起的绍兴古城,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里。越城区西小河畔,明清风格建筑鳞次栉比,白墙黛瓦的倒影在水波中摇曳。站在谢公桥上,来自温州的游客张先生用相机定格了西小河的美。“河水清澈,周边民居古色古香,我在这里看到了烟雨江南的样子。”张先生说。
住在河畔的西小路社区原书记陶爱珍,每天都要踩着古街青石板路走上一圈。“西小河曾经油污漂浮,根本找不到鱼虾的影子,现在真的是大变样了,越来越漂亮。”陶爱珍的言语中满是欣慰。
西小河的蝶变,映射着浙东运河生态的大变迁。
近年来,越城区以“焕新一条河、提升一座城”为目标,聚焦“生态筑基、文化铸魂、产业赋能”三位一体,推动千年水道从生态治理到价值转化的跃升,探索形成一套运河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统一的河城共生共荣模式。目前,浙东运河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沿线成功创建11条美丽河湖、8个水美乡镇,运河沿线亲水圈覆盖率达88.3%,浙东运河被评为浙江省“最美家乡河”、入选全国“幸福母亲河”。
打造美丽生态保护带
越城区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贯穿全境的浙东运河始于越王勾践时期,千年来哺育了沿线百姓,形成了“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宜居宜业地理环境。随着经济发展,浙东运河一度出现水质变差、沿河文化资源损毁、古运河风貌难觅等问题。由于运河跨越多个生态各异、产业不同的区域,越城区实施分段精准治理,打造美丽生态保护带。
“在运河中段,我们针对古城运河循环不畅等问题,在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建设翻水站引水活水的基础上,构建‘水下森林’生态系统,破解部分河段高温枯水期的蓝藻水华问题,激活水体自循环能力。”绍兴市生态环境局越城分局副局长王佳佳介绍说。
来到仓桥直街,老城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徐徐铺展,环山河像一条澄澈的银带,蜿蜒其中。“你看,水清得连河底的水草、小鱼都看得见。”划了几十年乌篷的张师傅说,“这几年,种了很多草,养了不少鱼,把水‘医’好了。”
环山河连接着西小河、绍兴饭店、仓桥直街等多处旅游景点,可谓古城的“颜值担当”,水生态修复项目全长约两公里,治理面积达1.8万平方米。
“项目针对河道底部荒漠化问题,采用净水型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种植常绿苦草、轮叶黑藻等多种沉水植物18吨,投放滤食性贝类、鱼类等,重构水生生物群落。在养护方面,定期投放有益菌,对过长的水草进行收割、对斑秃的区域进行补种,不定期开展鱼类种群调控。”项目负责人余博识说。
自2021年启动水生态修复工作以来,越城区累计投资约6000万元,完成水生态治理项目68个,修复面积超过1.2万亩,全区37个县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连续三年保持100%。
位于浙东运河西段的东浦是绍兴黄酒发祥地,在东浦黄酒小镇,河网纵横交错,水榭楼台酒旗招展,乌黑发亮的酒坛整齐地摆放在水岸边。“好水出好酒”,这里却一度面临水体发黑发臭、滨河空间活力不足等问题。截污是除“病根”的一剂良方,然而,要在古镇石板路下铺设管网,势必会破坏古镇风貌。
“越城区针对古镇路网河网叠合、街沿河走的特点,采用在河底铺设排污管道的方案,避免了对老街整体风貌的破坏。在此基础上,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水岸环境美化等工程,提升古镇邻水格局和风貌。”王佳佳介绍说。
如今,黄酒小镇碧波荡漾,水里又养起了鲤鱼。“河道改造完成后,日常有专人负责打捞落叶等漂浮物。”陈锦秀是土生土长的东浦人,从前就住在新桥头河岸边的老房里。虽然迁到几公里外的新小区居住,但她也成为社区的一名志愿者,经常沿古镇河岸走一走,看到水面有漂浮物,或者地上有不卫生的地方,就通知社区安排清理。
构筑璀璨文化传承带
如今,古韵悠长,商贾繁茂,游人如织,这样的胜景正在浙东运河沿岸重现。
越城区在保护运河沿线风貌的同时,实施总投资390亿元的“河城共生”保护传承利用项目,推进运河两岸历史街区“微改精提”、文旅提升等工程,连片打造运河文化、运河记忆、运河艺术集中展示地,构建形成“运河+”文商旅协同发展的繁荣局面。
由于运河直入古城腹地,越城区以“最大保护,最小干预”为原则,绣花式完成运河沿线近50万平方米历史街区“微改造、精提升”。仓桥直街按照“保留原住居民,适度商业植入”的原则,引入文创、绍兴特色消费品入驻老街,“前店后宅”模式逐渐红火。
“来杯黄酒奶茶。”在仓桥直街绘璟轩门店前,游客正在点餐。除了黄酒奶茶,绘璟轩还有黄酒咖啡、黄酒棒冰、黄酒双皮奶、黄酒牛轧糖等一系列黄酒衍生品,以及冰箱贴、挂件等文创产品。在旅游高峰期,门店一天的销售额可以达到五六万元。
“运河文化为绍兴黄酒的酿造技艺与文化传承铺设了深厚的历史舞台,我们针对年轻人的喜好,把黄酒文化融入更多创意产品,希望游客能记住绍兴的黄酒、绍兴的河、绍兴的桥。”绍兴绘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市场部主管尉韦媛说。
在运河古道的微风中,越来越多的青年创客将特色茶馆、咖啡店运营成游客打卡点,为古朴的老街注入时尚气息。目前,仓桥直街已集聚商户200余家入驻,单日最高客流突破12万人。
因河而生酒香,以酒兴盛河流。东浦黄酒小镇,正以其古朴的水乡面貌、醇香的黄酒文化,成为“老房子、新业态、黄酒味、夜经济、年轻力”的特色小镇样板。
今年“五一”假期,浙东运河首条水上黄金游线惊艳亮相。游客乘坐西线游船从浙东运河文化园驶向黄酒小镇,一路上,水、景、物交相辉映,勾勒出运河生态与历史文化的交融之美。在行进至黄酒小镇时,一场充满宋韵风情的水上迎亲表演,在瞬息之间将游客拉回到古运河最繁荣的黄金时代。
除水路之外,陆上游览更是一场沉浸式的黄酒文化之旅。黄酒精品馆、万国风情酒肆区、红妆坊等散落在古镇。衍生的不止产业,还有新消费场景。去年,“开心麻花”落户黄酒小镇,自去年11月7日首演以来,所有场次均售罄。2024年,黄酒小镇累计接待游客151.89万人次,较上年同比增长89.53%。
“我们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精髓,构建‘黄酒文化体验、婚庆产业链、水路光影秀、沉浸式演艺秀’四大特色业态,营造‘醉里水乡、戏里水乡、梦里水乡’三大主题场景,激活‘酒经济、旅经济、夜经济’三大特色经济,打造一个具有生活味、烟火气的沉醉式古镇。”黄酒小镇管委会副主任叶春花介绍。
绿色产业撬动发展新局
如何激活浙东运河人文与城市经济共生共荣、共享共融的新活力?越城区锻造新质生产力培育带,实施“腾笼换鸟”,探索形成了一套运河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统一的河城共生共荣模式。
印染、化工曾是越城区的两大支柱产业,面对主导产业污染排放大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越城区将产值规模达500亿元的47家印染企业、35家化工企业进行跨区整合、转型提升,共计腾出日污水排放指标10.28万吨、能耗指标85.16万吨标准煤,腾退土地1万多亩。对腾出的空间,越城区积极引入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实现了由“旧布”换“芯”城的绿色转型。
皋埠街道,浙东运河穿境而过,“金柯桥,银皋埠”,是皋埠历史上风光的见证。而以往人们印象中的运河小镇,如今有了新的标签——产业新城。
由“镇”到“城”的改变,源自2018年中芯集成电路制造(绍兴)项目在皋埠开工,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产业飞速冲刺,新城拔节生长。2024年,越城区集成电路“万亩千亿”平台规模突破850亿元,碳化硅MOS芯片产能、MEMS晶圆代工规模、先进封装量产技术均居全国第一。
站在鉴水科技城百米高空俯瞰,东湖智祚农谷项目如一块翡翠镶嵌在浙东运河畔,稻浪与智能灌溉系统的银色水线交织,白鹭掠过无土栽培的雾耕大棚,科技与田园在此碰撞出诗意火花。
“两年前,这还是一大片抛荒的农田和散落的闲置农房。2023年11月,这里完成征收后开始高标准建设,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建起了‘智祚农谷’。”浙江乡投集团运营负责人朱炜江介绍,“智祚农谷”是全省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中投资最大的项目,总面积1700亩,其中连片耕地1250亩。
越城区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通过人居环境改造提升、低效工业整治盘活、生态环境治理等行动,为发展腾出空间。东湖智祚农谷项目集成无土种植、气雾栽培,光照和温湿度智慧调节,单人远程监控和管理等农业高科技,实现种菜“不见土”、种地“不见人”的农业新景象,成为了集生态种植、休闲观光、科技展示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文旅融合典范。
下一步,越城区将深入推进390亿元的浙东运河(越城段)“河城共生”保护传承利用项目,依托“一河五片”空间载体,做强集成电路、低空经济、医疗器械三大新兴产业,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打造河城共生共富区域实践范例。
据中国环境网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