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局10月14日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最大的变化是,今年国考按照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关政策要求,对公务员招录年龄条件作适当放宽调整:报考者年龄上限从35周岁调整至38周岁,应届硕士、博士年龄上限从40周岁调整为43周岁。
数据显示,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高至14年,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2024年的78.6岁。这意味着,年轻一代越来越晚步入职场,可用于劳动的年限也有所延长。
不知何时起,年龄成了职场敏感词。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或在明面上设置年龄上限,或在简历筛选、面试环节对大龄求职者“另眼相看”。一些单位辩解,设置“年龄门槛”的目的是“基于自身需求”,比如年轻劳动力用工成本低、管理难度小。细究起来,这些理由根本站不住脚。一味追求“年轻化”的用工偏好所折射出的“年龄本位”取向,本质上是对人才职业生命周期的漠视。无论是35周岁,还是38周岁,年龄都只是一个数字,将其作为硬门槛,忽视实践经验,往往令劳动者产生不必要的年龄焦虑。
打破年龄“一刀切”,国家行政机关理应率先垂范。前几年,不少地区就逐步开始针对应届硕士生、博士生放宽考公、考编年龄限制。今年以来,除国考外,全国多地事业单位招录也结合岗位特性针对性调整年龄限制,比如一些地方对需要较高学历的岗位放宽至43周岁,对基层服务岗位放宽至40周岁等。这种分学历、分岗位、分人群的灵活放宽趋势,不仅是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衔接调整,也是对就业公平的回应。
国考突破35周岁门槛是一个积极信号,也是促进就业公平、引导用人导向转变的重要一步。但“报名机会平等,面试能平等吗?”一类疑虑仍不绝于耳,背后折射出公众对“破除年龄歧视”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的顾虑。这说明,缓解社会年龄焦虑,除了公考招录年龄调整作示范,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公平就业权益,更是要务。
(内容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苏群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