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村里有个“小个子”快递”稳稳的幸福

2025-10-16 15:32

来源:

上午9点40分,手机闹铃声准时响起,57岁的“小个子”王建祥熟练地跨上那辆微微生锈的蓝色电动三轮车,朝着诸暨市山下湖镇新长乐村爱心食堂的方向驶去。

过去5年,每天上午9点40分和下午4点整,王建祥的闹钟都会响,那是他出发为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送餐的信号。他患有先天性侏儒症,身高不足1.3米,但5年里,他用脚步丈量温暖,送出数万份餐食。

主动请缨 为村里老人送爱心餐

晨光穿过薄雾,温柔地洒在诸暨市山下湖镇新长乐村家家户户的屋檐上。早早飘起炊烟的地方,是村里的爱心食堂。根据作息习惯,村里的老人们在上午10点左右便要吃午餐了。

“家烧黑鱼、干菜肉饼、西葫芦、咸菜炒蘑菇……”王建祥从爱心食堂工作人员冯玉芳手里接过17份午餐,利落地将一份份饭盒装入保温箱,封盖、上车。“10月的送餐名单中,午餐有17份,晚餐有8份。”他如数家珍,“订餐人数每月都有浮动,最多的时候一天要送50多份,时间和路线不能乱。”

爱心食堂的送餐工作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始,送到腊月二十,王建祥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午餐,上午9:40到岗,10:45前送达;晚餐,下午4:00到岗,4:30前送达。这个时间表,他坚守了5年,风雨无阻。

“阿祥,路上开车慢点!”临出发前,一位在爱心食堂就餐的老人叮嘱道。这样的叮嘱,他每天都能听到几次。每次,他都点点头,然后发动电动三轮车。

看着他矮小的身影没入村巷,新长乐村村委会副主任何延伟感慨地回忆,5年前,爱心食堂初建,村里考虑到部分老人行动不便,需要选一名送餐员每日送餐。王建祥主动请缨担任送餐员。送餐员每天要走不少路,大家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上坡、台阶,这些对常人来说轻而易举的动作,阿祥却需要付出加倍努力。”何延伟说。

“让我试试吧!”当时,王建祥笑着说道。他这一“试”,就坚持了整整5年。

“有一天我也会老 也会有人帮我”

每一次送餐,都像是一次“巡村”,王建祥早已在脑子里画好一张路线图。遇到不平坦的路面,他就放慢速度,缓缓开车;遇到有台阶的院子,他先稳稳停好车,侧过身子,一只手紧握车把手保持平衡,另一只手小心地提起饭盒,拾级而上。他走起路来,身体微微摇晃,脚步却很踏实。

他送餐的第一站,是村里96岁的老支书何如江家。老两口已卧床多年,日常生活由小儿子照料。每次送餐到这里,王建祥都会多停留一会儿,陪老两口说几句话。

86岁的村民富奶奶独居在半山腰,是爱心餐的“新订户”。根据路线,王建祥把富奶奶家排在第二站。电动三轮车开不进窄弄,他必须提饭下车,爬上一两百米的坡路。每天10点刚过,富奶奶总会准时倚着门框守望,想为他省下几步。一递,一接,没有言语,只有默契的微笑和饭菜传递的温热。

在村头大爷家,王建祥总会多留意老人的身体;在塘边大娘家,他婉拒老人递来的石榴……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构建起他们的情感纽带。

这条送餐路也见证着生命的无常。

去年,王建祥在送餐途中,发现一位独居老人摔倒在地。老人90多岁了,家里人在外工作。4年,王建祥给老人送了上千顿饭。此刻,矮小的身材成了阻碍,他用尽全力也无法将老人抱起,他只好打电话向村干部求助。后来老人去世,那段经历让他久久难忘。

“送走的,不止一位了……”王建祥目光闪烁,停顿后,反而更坚定地开了口,“谁都会老去。我能做的,就是把眼前每一顿热乎饭,稳稳地送到他们手里。”

他也谈到了自己选择送餐的初衷:“我无儿无女,现在和92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天我也会老,也会有人帮我。”

一顿热饭 温暖一个村

“阿祥很能干,很勤劳。”这是村里很多人对王建祥的评价。冯玉芳说:“我们看他有时候不方便,也会帮他一起把餐盒拿到车上。”

但王建祥总是力尽所能,完成所有工作。“别人能干的事,我也会干。”王建祥说。

他并非别无选择。他年轻时在水泥厂工作,退休有保障,还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家里的菜园也被他打理得郁郁葱葱。他喜欢生活被填得满满当当的充实感。

记者了解到,新长乐村爱心食堂成立于2019年,如今已成为村里的“暖心地标”。每天中午、傍晚,都有几十位老人吃上爱心食堂提供的营养均衡的餐食。因用餐需求增加,目前,爱心食堂的新场地正在加紧建设。

除了日常配餐,爱心食堂里还常年开展“助老助残”活动:中秋节为留守老人组织“云团圆”活动,让他们与在外子女视频连线;老年人生日时,村里会集体庆祝;村里也常请志愿者来为老人理发,让更多人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

“爱心食堂不只是吃饭的地方,更像一个家的延伸。”何延伟说,王建祥5年间送出的数万份餐食,也让“爱心”二字有了双向流动的温度。

采访当天傍晚,新长乐村爱心食堂的厨房又热闹起来。锅铲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热气裹挟着饭菜香弥漫开来。王建祥准时出现,检查保温箱、确认份数,再一次出发。

傍晚时分,当最后一盒饭菜送达,王建祥才会调转车头回家。日复一日地穿梭在乡间,他的蓝色电动三轮车早已漆色斑驳,手柄也被磨得发亮。

有人问他,打算送餐送到什么时候。他想了想,回答得很简单:“送到我送不动的那天吧。”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翁佳美 见习记者 倪辰睿 文/摄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