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绍兴市各地乡村精品咖啡店接连涌现,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存在。记者从绍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处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956家咖啡店,其中不少就是注册地在乡村的咖啡店。
事实上,想要分到这“一杯羹”并不容易。随着近日关于“第一批进村开咖啡店的主理人已经后悔了”的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有网友称,心中的“村咖梦”渐渐被现实揉碎,绍兴“村咖”能否避开这一宿命,让“村咖”香飘更久?
青年下乡创业,咖啡店爆火“扎堆”乡村
“国庆8天卖了近4000杯,最高峰时排队要等二三十分钟,忙到脚不沾地。”10月13日,在绍兴上虞区岭南乡覆卮山景区的“从前咖啡”店,主理人陈艳红一边整理着订单数据一边感慨,国庆中秋假期,火爆的“村游”让“村咖”的热度再创峰值。
去年8月,90后台州姑娘陈艳红慕名来到覆卮山景区,站在梯田之巅,心旷神怡、让人向往。她决定租下景区观景平台西侧的一排闲置农房,花四五十万元进行改造,保留了老房子的石屋结构,搭配全景玻璃窗,让千年梯田成为天然背景。自去年国庆假期开业以来,目前营业额已有近百万元。在今年油菜花盛开的旺季,更是创下了单日营业额3.3万元的纪录。
在乡村开咖啡店,被不少网友戏称是“在最‘土’的地方干洋气的事”,但恰恰是这般反差感,吸引不少年轻人将咖啡店当作扎根乡村的“第一站”。
一杯“村咖”,完美适配了年轻人“离尘不离城”的体验需求。
陈艳红的一位合伙人是00后陈嘉瑜,大学毕业出了校园就直奔“山头”。在她看来,“村咖”走红正是它独有的“连接器”功能。“年轻人来山里,不只是为了喝一杯拿铁,更渴望的是逃离‘内卷’,在乡村寻找‘松弛感’,‘村咖’刚好在这个临界点上。”她说,城市游客渴望乡村的自然静谧,却离不开现代生活的舒适感,一杯咖啡完美适配了“离尘不离城”的体验需求。
今年29岁的“山窠窠咖啡”店主理人章哲红,同样是为了这份“情绪价值”入股了“村咖”。当天下午,距离假期结束已有4天,店里的热度依旧不减,章哲红一边招揽着客人,一边抽空在社交平台发布店铺动态,“没想到今天比假期还要忙。”她说,距离9月21日试营业还不足一个月,开业后的第一个黄金周就创下了日均销量100—200杯的“战绩”。
今年5月,原是外企上班族的她,看中了在绍兴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云松花园里酒庄旁的一块闲置地块,花费近30万元进行装修、购买设备,仅用4个多月就建成了“山窠窠咖啡”。这块空地原是一片农场,后被改建成为酒庄,如今又开辟出了游客打卡的“网红点”。
“这里望出去有一棵大树,我第一次来就心动了,哪怕坐上一下午,什么事也不干,只是发发呆、吹吹风,就感觉很舒服。”她指着窗外说,很多人就为了这一扇窗而来,仿佛坐在这里,就能给忙碌的工作学习按下暂停键。
闲置资源变“村咖”,撬动乡村文旅“第一桶金”
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村咖”已经成为许多乡村为撬动旅游市场引入的“首进业态”和成功的“第一桶金”。
都市青年捧起咖啡杯“逃”向山野,成为如今最流行的解压方式。
“村咖”为何成为“当红不让”的首选?
放眼全省,乡村咖啡店的前身多为乡村闲置民房、仓库、厂房等建筑,如湖州安吉由矿坑变身的“深蓝计划”,绍兴柯桥的马鞍自来水厂“爆改”成“水厂1989”……仅需进行“包装式”装修,前期成本投入会大幅降低,且乡村旧屋多以低廉的年租金或营业额分红的形式入手,价格远远低于城市街道上的店铺,也为咖啡爱好者们打开了一条新的创业途径。
“选择开咖啡店,最初也是看中了‘轻投入’。”陈嘉瑜说,“从前咖啡”是在原有石屋“硬件”上做了“软改造”,再通过装置设计更新空间,不仅成本相对友好,也能最大限度保留乡村的原貌。
这种“轻量化”优势,也让“村咖”成为盘活闲置资源的“快捷方式”。“短短一年,村里就进账近10万元,前期投入马上就要回本了。”岭南乡丰树坪村党总支书记祝银军说,村里与“从前咖啡”签订了合作协议,前期村里给予10万元的装修补助,每年以收取营业额的10%作为回报。
在乡村运营师徐骆薇看来,“村咖”的入驻,更像是乡村资源变现的一块低风险“试金石”。“对返乡创业者或投资者而言,乡村旅游的市场波动、客流季节性、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确实难以预判,但‘村咖’业态的兼容性比较大,从市场角度考虑,一个空间既能休息,还能吃点东西、喝上一杯,甚至还可以承接农文创展销、活动聚会包场等业务,是很多人降低风险的选择。”她说。
咖啡店如同一个小巧却兼容多重功能的“万能转接头”。“咖啡、轻食的食材供应链相对成熟稳定,制作流程相对简单,非节假日期间,通常两三人就能维持日常运营,即便是新手小白,培训后也能很快上手,人力成本远低于民宿或餐饮项目。”她说,即便客流不及预期,也可通过调整产品、拓展文创销售等方式灵活转型,相当于是乡村文旅项目小成本的“试水”试验,无需漫长的培育周期,短期内就能产生收益,甚至撬开整个市场。
爆红容易持久难,如何破解季节性“魔咒”?
“赚的就是节假日的钱,大家看到的都是一天卖出几百杯的‘神话’,淡季时一天卖不出一杯的窘境,也只有自己知道,甚至赚不回租金。”王杰(化名)无奈地道出了这个行业的普遍痛点,2024年,王杰在绍兴某地开了一家乡村咖啡店,巅峰时期一天畅卖百杯,可短短9个月后便黯然退场。他告诉记者,“村咖”的核心客群是城市短途游客,天然受节假日影响,极易陷入“旺季排队、淡季闭店”的周期波动,生存压力并不小。不少店铺周末单日营收可达数千元,而工作日却门可罗雀,单日营业额甚至不足百元,合伙人和店员也成了“季节性兼职”。
“开业即巅峰、淡季即闭店”的案例并不鲜见。今年“五一”假期结束,绍兴一家开在田畈中的稻田咖啡宣布闭店。城北咖啡(田畈店)曾位于绍兴嵊州市崇仁镇富润村的一处农田上,望不到头的金黄稻田上孤零零坐落着一间农房,悬挂着“卖咖啡”的布艺门头,自2024年8月1日开业,因田畈上没有水电,加上天气炎热,咖啡店常不定期歇业。后来在社交平台发酵后,一时间不少人驱车前去打卡,但今年5月,店铺负责人还是宣布“因种种原因将关停店铺”。
“国庆期间跑了四五家‘村咖’,除了窗外的景色不同,咖啡味道和装修风格都差不多,感觉没有必要特意赶去打卡。”朱天宇是一名本地户外运动“发烧友”,周末常跑各个乡村徒步漫游,他认为,同质化是消解“村咖”竞争力的“劲敌”。
他告诉记者,当前,各地的乡村咖啡店已出现“千店一面”的尴尬,不少经营者跟风复制“老房+咖啡”的模式,菜单也大同小异,甚至在有些地方,一杯单价35元以上的咖啡充当入园门票,这种缺乏灵魂的“复制粘贴”,让不少“村咖”逐渐化身为游客专属店,变成“造景、拍照、走人”一次性消费场景的“打卡道具”。
“近年来,徒步、漂流、骑行等以运动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线路广受欢迎,游客在体力消耗后对咖啡、意面等便捷饮品餐食有现实需求。”2025浙江乡村运营“十大教头”之一的陶海燕表示,浙江作为乡村旅游的尖子生,咖啡业态确实精准匹配了当下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
但要让乡土肥沃起来,开咖啡店并非“最优解”。“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卖风景’,关键要让游客‘留下来’。”她说,为了摆脱“业态单一”的困境,不少乡村咖啡店已经开始探索“咖啡+N”的多元路径,延伸出采茶体验、手作工坊、星空露营、康养疗愈等配套项目。只有深度绑定本地资源,找到了“在地化”的生存密码,才能避免“昙花一现”,让年轻人的“暂停键”变成乡村发展的“加速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马冰雪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