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螭纹铜汤鼎:鼎上铭文暗藏墓葬秘密

2025-10-16 13:14

来源:

1982年,在绍兴鉴湖镇坡塘村狮子山306号春秋贵族墓的考古发掘中,我——螭纹铜汤鼎,得以重见天日。如今,我褪去了出土时的尘埃,安静地陈列在浙江省博物馆里,向每一位驻足的游客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我通高40.8厘米,口径19.2厘米,腹径34.5厘米,底径16厘米,整体呈圆润的圆形。我的颈部短小挺直,搭配着一个覆盘式的平盖,盖面装饰着宽弦纹与蟠螭纹带,纹样细腻精巧,尽显春秋时期的工艺之美。盖的中心立着一个双头螭形小纽,纽中还贯穿了绞丝纹圆环,灵动别致;盖面外围则均匀分布着三个凤鸟形立纽,盖内面铸刻铭文。

我的肩部呈柔和的圆弧状,环肩一周同样刻有铭文。肩的两侧立着环形竖耳,耳面饰有三角几何纹,耳根两端则采用了螭形雕饰,细节处尽显匠心。我的腹部呈球鼓状,腹部中段的主纹带由圆涡纹和矩螭纹相间构成,上侧有绞丝纹和蟠螭纹各一道,下侧则有两道蟠螭纹;中段纹带与上下段纹带之间各留有隔空,上段纹带是三角形蝉纹,下段纹带为三角形填云雷纹,纹饰繁复却不杂乱,层次分明,极具视觉冲击力。我的底部平坦,从下腹至底缘外侧,立着三只兽蹄形足,足略向外弧撇,上端足跟部还装饰着蟠螭纹,让整个器身显得沉稳又大气。

我的鼎盖内和鼎肩部各有44字铭文,经过专家的仔细比对发现,这两处铭文文字相同、内容一致,大意是,正月某吉日,徐国一祭祀官铸了这件鼎,以敬圣灵并立誓,匡扶涂山风俗,毋忘忧患耻辱,祝健康祈长寿,保世代沿用之。

然而,研究者们对这些铭文的解读并不统一,也正因为我和这段铭文,关于坡塘306号墓的归属,流传出了几个不同的版本。

一说,是越国贵族墓,陪葬的有一部分器物是越国灭了吴国的战利品,但也是吴国曾经灭掉徐国的战利品,所以有徐国的铭文。

二说,是徐国贵族墓,徐国是个古老的东夷方国,强盛时期势力范围控制了泗水和淮水流域,并深入浙江境内,徐偃王的传说和遗迹在浙江较普遍,这个大墓和这件汤鼎就是徐人在越地活动的见证,徐人中的一支有可能成为越国的精英阶层。

三说,也是徐国贵族墓,但此说的徐国已被吴国所灭,那些徐国的旧贵族只是流亡到越地,死后葬在异国他乡。越国庇护他们可能因为吴国是越国和徐国的共同敌人;也可能与禹有关,越王自称是禹之后,而徐王也是助禹治水的伯益之后,因此汤鼎的铭文中出现了“涂俗”,即涂山氏部落的风俗。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俞姝萱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