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10月10日,双节假期刚结束,越城区镜湖新区ZX-10CZ-04-36地块工地内,江西籍泥工廖大山收到短信提醒。看到上个月6000多元工资到账,他很开心:“来这半年,每月都能准时拿钱,干活很安心!”
这份安心,源于安全帽上贴着的小小二维码,它背后是越城区欠薪纠纷不出工地的“2263”治理新模式。“2263”即压实建设单位、总包单位2个主体责任,运行“二维码+微信群”2套管理模式,落实实名登记、实名考勤、实名发薪6个工作环节,保障资金到位、监督到位、奖惩到位3项到位机制。
廖大山所在工地的项目经理王云说,项目现有300余名工人、20多个班组,自去年11月开工后便启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今年,结合越城区“2263”治理新模式,在该平台新创了“码上安薪”模块,并特意将模块二维码粘贴在工地显眼位置及工人安全帽上,让维权渠道触手可及。“工人一扫二维码,就能投诉欠薪问题,劳资员和我在后台接收信息,简单问题当天解决,复杂的保证3天内有结果。”王云表示,新模式运行以来,所有欠薪纠纷都在工地内部解决,实现了“纠纷不出工地、投诉不出围墙”。
这套模式里,实名制是关键。工人进场第一天,就得录信息、办打卡,不然就登不进系统,离开工地也必须办退场手续、结清工资,全程留痕。“就像企业上班打卡一样,工人每天的考勤都记在系统里,工资按考勤算得明明白白。”王云解释道。
木工班组组长孙小华管理着40多名工人,他告诉记者,除了二维码投诉通道,工地还按班组设立了专门微信群,劳资员、安全员均在群内,每月公示考勤表、工资单,工人核对签字后再发薪。“以前有工人担心工资被截留,会来找我问,现在清单公开透明,误会少多了。”记者注意到,工地入口的公告栏,公开着工资发放标准、政府部门欠薪维权电话等具体信息,每个月的考勤、工资清单同步公示,谁干了多少天、能拿多少钱,白纸黑字一目了然。
“以前建筑工人工资像本糊涂账,分包、班组长层层转手,钱到工人手里可能就少了,最后只能靠投诉解决。”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实名制登记考勤、直接发薪、公示明细等措施,建设单位、总包单位‘一杆子插到底’,掌握工人从进场到退场的全部信息,再也不会出现‘上报工资和实际工资对不上’的情况。”该负责人还坦言,新模式减少了信息差,堵上了管理漏洞,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目前,越城区212个在建项目全都用上了“系统+微信群”的管理模式。上半年,全区欠薪线索数量实现同比、环比双下降,降幅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记者 黎欣 编辑:方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