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江码头项目全面开工,绍兴港区沥海作业区码头完成立项进入设计阶段,杭绍甬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综合枢纽(皋埠作业区)先行区即将完成施工招标……近期,我市三大重点水运项目接连迎来关键节点,为全市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在柯桥区江滨路上的曹娥江码头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塔吊林立,车辆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近日该项目全面开工,意味着柯桥区“海陆空铁”航运圈布局迈出关键一步。作为全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11亿元,陆域面积约400亩,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发挥港口航道和物流区位优势,打通柯桥企业“家门口”的水运通道,降低大宗商品物流成本;同时串联绍兴全市产业园区,实现货物集散效率提升,更能补齐全省沿海与内陆的航运衔接短板,让区域交通网络实现从“通”向“畅”升级。
作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江南水乡,绍兴内河航运资源丰富,但长期面临发展瓶颈。目前全市共有航道117条,总里程1121公里,其中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197公里,占比仅17.6%。航道等级总体偏低、水运通道能力不足、多式联运体系尚未成形等问题,始终制约着内河航运优势的充分释放。
破解瓶颈的关键,在于以重点项目推动基础设施提能升级。我市通过标志性工程打破水运梗阻:曹娥江“两闸一航道”的上浦船闸、清风船闸建成通航,直接打通曹娥江中上游水运通道;浦阳江航道经整治养护,稳定保障四级通航条件,全市“一河两江”H型高等级航道网络基本形成,通航船舶吨位从百吨级跃升至千吨级,水运承载力实现质的飞跃。
港口资源整合也同步发力。通过功能置换与集约配置,我市将原先的150余个散小码头整合为37家港口码头企业,提供129个泊位,港口吞吐量成功突破2100万吨大关,较10年前实现翻倍,为内河航运体系筑牢“节点支撑”。
“当前这批重点项目建成后,将彻底优化绍兴内河港口布局。”市交通运输局港航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曹娥江码头、杭绍临空经济区公铁水空国际枢纽中心、杭州湾南翼滨海多式联运枢纽(绍兴港沥海作业区码头工程)等8个港口枢纽集群,将充分激活浙江省海河联运资源,加快多式联运枢纽开发,实现水运全市域辐射,助力达到降低全社会综合物流成本、助推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眼下,绍兴正以更高站位谋划内河航运长远发展。为加速江南水乡水运复兴,我市以“航运浙江”建设为契机,聚焦重大项目持续发力。目前,国家高等级内河航道项目——杭甬运河绍兴段整治工程正在完善设计方案;省级干线航道项目——浦阳江三级航道提升改造工程也在推进前期工作,将为建设物资集散枢纽、发展现代物流拓展新空间。
根据规划,我市还将打造17个重点项目,涵盖国家高等级内河航道、省级干线航道、通港达园入企航道、旅游航道、内河码头及最后一公里疏港公路等领域,为构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画出清晰“路线图”,推动我市内河航运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先进行列。届时,绿色航运、数字化等新技术将全面推广,船舶通行效率大幅提升,真正让“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侯 嫣 通讯员 王吉奇 编辑:方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