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海新区多家农业企业积极应用智能化生产设备与绿色防控技术,夯实“菜篮子”“米袋子”稳产保供基础,同时常态化开展农产品检测,让百姓餐桌既有“量”的保障,更有“质”的安心。
金秋的滨海新区,广袤田野迸发着勃勃生机。在浙江顺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智能育苗基地,一派忙碌景象。与传统育苗场景不同,这里配备全自动精量播种线,工作人员只需监控设备运转,填土、压穴、播种、覆土、喷水等工序便在设备传送带中一气呵成。“初秋是育苗高峰,一天要播3000多盘,要是全靠人工根本忙不过来。”顺浩农业相关员工告诉记者。
顺浩农业的智能化育苗基地由8个现代化大棚组成,总面积达36亩。除了全自动精量播种线,每个大棚均配备了环境监测系统,实时显示温度、湿度等数据,水帘、排风机等设施根据数据自动调节,确保种苗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自动喷淋系统沿着棚顶轨道缓缓移动,将细密水雾均匀喷洒在幼苗上,既保证了水分和养分的精准供给,可节约水肥30%以上,又避免了传统灌溉方式可能造成的叶面损伤。
“企业通过10多年的发展,不断引进机械化、智能化生产设备,有效打破了‘靠天吃饭’的瓶颈,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高质。”浙江顺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仁浩表示,目前基地出苗率稳定在90%左右,苗齐苗壮,深受合作农户信赖。顺浩农业今年秋季培育的白菜、辣椒等10余种优质蔬菜种苗已通过订单式配送,持续覆盖周边种植大户。
如果说智能化设备是提升产量的“加速器”,那么绿色防控技术便是保障品质的“安全阀”。在绍兴正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芹菜种植基地,连片的芹菜田郁郁葱葱。整齐划一的田垄间,一座座太阳能杀虫灯静静矗立,黄板上粘着不少害虫。

绍兴正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育秧大棚内,农民正利用自动化传送带将秧苗传送至货车上。 记者 骆 烨 摄
“我们用太阳能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代替化学农药的使用,筑牢病虫害防治的第一道防线,有效保障蔬菜的安全性和高品质。”基地负责人高国民介绍,企业还引进省农科院“赤眼蜂”虫害防治技术,利用生物防治作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防控措施之一。
在施肥方面,正态农业的芹菜基地采用生物肥替代部分化学肥料,不仅减少了面源污染,还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土壤环境好了,芹菜口感更脆嫩,产品竞争力也更强。”高国民告诉记者,如今基地实现一年340余天芹菜不间断供应,每天清晨收割打包的新鲜芹菜,中午就能运到本地菜场,其余部分销往杭州、宁波等地,深受市场欢迎。
绿色防控理念同样延伸到粮食生产领域。在孙端街道绍兴八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糯稻种植基地,糯稻已迎来生长关键期。企业工作人员早早在田间安装二化螟性诱捕器和诱虫灯等绿色防控设施,通过性信息素诱杀和灯光诱杀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控制了二化螟等水稻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实现“菜篮子”“米袋子”的稳产保供,除了农产品种得好,还需要有关部门管得严。在各大农业企业推进智能化种植和绿色防控的同时,新区各街道常态化开展农产品检测工作,为农产品生产再添一道“安全防护网”。今年以来,马山街道已完成超450批次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100%。除了常规检测,检测人员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方式,向种植户普及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指导农户科学合理用药,从源头上杜绝农残超标风险。
“农业现代化既要保供应,更要守安全。”滨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鼓励农业企业引进智能装备、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扩大检测覆盖范围,通过技术赋能、绿色转型、严格监管等多重保障,让新区的“菜篮子”更丰富、“米袋子”更充盈,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柯 编辑:方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