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会场上,行业竞逐如火如荼,而会展外的萧山区南阳街道,也涌动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这个曾以雨伞、童装、卫浴三足鼎立的重镇,近些年用全市最大的企业征迁力度,为会展服务、数字贸易、半导体“新三样”腾出宝贵空间。革新的何止产业结构,还有城乡融合格局。置身巨大流量风口,以会促旅、以旅兴城加速反应,大批青年入乡,打开无限想象空间。
立于钱塘江畔的萧山,素以敢为人先著称。改革开放浪潮中,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凭借每个镇街独有的块状经济与工业平台,萧山当年一跃成为浙江首个全国百强县,工业产值率先破千亿元。如今,在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新征程中,萧山再度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优势,以产城人文融合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塑造从“千万工程”发源地到引领地的新典范。
产业腾笼换鸟,新赛道迸发新活力
短短几年,南阳街道的产业版图令人刮目相看。引入智能制造龙头型项目后,拔地而起的是整条产业链,未来前景令人期待。过去一年多,50余场大型展会亮相杭州大会展中心,以雅澳产业园、小微产业园为载体,让南阳街道加速迈向会展新城。
从表面看,这些似与乡村并无关联。但去年开业的“大麦农夫·南阳”农文旅产业园,因毗邻大会展中心,最为敏锐地捕捉到高密度客流转化带来的重大机遇,出道即巅峰。紧随其后,各种新业态持续涌现。如今,南阳街道正强化村级留用地统筹,导入新产业,并致力于做大“百姓经济”,从而放大会展经济的乘数效应。
东片的南阳街道“凤凰涅槃”进行时,在萧山南部山区的河上镇,则迎来厚积薄发引爆期。两年前,镇里圈出3平方公里,立志打造膜材料小镇,出现在杭州首批市级“一园一主业”榜单。两年后的答卷,更令人信服。“科百特”作为链主企业,带来巨大能量。未来10年,目标是千亿级产业集群。
15年前,“科百特”董事长张应民从作为高新区的滨江区转战河上镇,实乃需要勇气。面积占萧山半壁江山的南部八镇,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过去发展相对滞后。东部城区虽经济发达,却是高手如云,企业难获独宠。但到了河上镇,镇里将“科百特”视若珍宝,相互成就、双向奔赴,最终以一个产业改写小镇走向。
今天再来看萧山南部与杭州主城,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马加鞭,实现快速发展。尤其“萧滨一体化”战略提出后,具备生态本底与广阔空间的南部乡镇,水到渠成化身承接高新化、都市型、科创类产业的腹地。与滨江区相距更近的义桥镇,显然更快享受利好,加速从五金机械、床垫布传统产业,向高端装备、视觉智能、绿色能源新兴产业的转型。
眼下,锚定人工智能新赛道,萧山正打造“芯模”“芯创”“芯机”三大产业社区,其中,“芯机”社区就是依托“中国视谷”窗口园区。从湘湖南下,一条“政企村农·科创共富”发展轴,清晰串起“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大动脉,既是视觉智能的产业廊道,也是强城与兴村的融合通道。几年间,义桥、戴村等南部乡镇已慢慢兴起“视谷”外溢带来的新活力。
在萧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颜泽平看来,这就是城乡一体融合带来的全新变化,今后的乡村不仅有美丽的田园山水风光、现代都市农业,还可以承接青年创新创业,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村共同繁荣,萧山有基础,也有优势,更是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激活要素,从空间租赁到价值共创
萧山南部八镇并不缺产业,而缺龙头,由此产业散弱,工业用地难连片。城乡融合带来的产业变革,无疑堪称空前良机,关键如何抓住?对此,结合新一轮产业化扶持政策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萧山从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入手,让两者无缝衔接,既解决产业落在哪的空间问题,又让南部乡村的集体经济具备“造血功能”。
显然,一个村的资源很有限。2022年,萧山启动打造13条未来乡村组团振兴示范带,与前阶段相比,一方面强化片区组团,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共富。义桥的创智新城融合区共富带就是其中一条,总共涵盖5个村,復兴村借此机会,用项目资金新建了产业配套用房、商创中心等。由于运营前置,建完即投用,运作效率高,又减轻了企业的投资负担。
整套做强新型集体经济的“组合拳”中,萧山改革味十足: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至少100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产业项目;创新村级留用地“由地到房”转变,以便整合要素资源,打造标志性共富项目;推出国企园区投建运营一体化改革,由“部门+国企+平台+镇街”协同作战。
同样发力“物业经济”,新时期,萧山显然更强化产业协同与要素整合,机制也从过去简单的空间租赁,进化到利益深度联结,实现价值共创。在浦阳镇谢家村、径游村与安山村的组团中,与传化集团凝聚成“政企村农”强大合力,闲置空间派上用场,闲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两年时间,已直接带动村民增收2000万元。
这种多主体共建共享模式,正是企业落在工业园区,与落在乡村的最大不同,成为萧山推进镇域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事实上,当地众多企业家早年间从乡镇起步,于时代浪潮中抢得先机后,也渴望回到乡村,寻求二次腾飞。这支队伍既有实力、又具情怀,现在,撬动其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成为萧山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关键之举。
改革激活要素,让萧山得以做大新型集体经济“蛋糕”。今年上半年,全区42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6.6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达13.6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01%和14.11%。根据计划,到年底,所有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达到130万元。
优质资源下沉,打造“青年向往之城”
走进瓜沥镇梅林村6000平方米的旧改空间,扑面而来的是青春与朝气。这个被年轻人唤作“无围墙学院”的共享社区,已吸引300多名创客入驻,孵化出AI数字人等7个优质项目。支撑该创新生态的,正是萧山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精心构建的教科人融合体系。
梅林村是“千万工程”的源起地,随着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义,美丽经济也在被重构。在推动要素深度融合上,萧山以人才为驱动引擎,让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深度耦合。依托钱江启迪智汇港、七彩云创城等平台,瓜沥就掀起青年入乡潮。对此,该镇还专门搭建了集资源共享、项目孵化、技能培训、投融资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产业集聚人才,人才也在倒推城市提能升级。以膜材料小镇为例,目前已集聚20多家规上企业,员工超万人。如何服务好这些新居民,在河上镇党委书记汤盈楠看来,也是帮助企业招引和留住人才的应有之义。因此,镇里一手抓资源整合,解决生产经营、员工宿舍、商业服务等硬件配套;一手成立全区首个产业社区党组织,提供专业化的软性服务。
像河上镇一样,因为产业与人口结构的变化,走向亦城亦乡。而未来,着眼产业集群壮大,从工业园区向生活社区的转变,城市功能配套显得尤为关键。对此,萧山不断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在实现燃气“村村通”、村级“文化管家”“家门口青少年宫”等39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覆盖基础上,继续推进通5G、乡村详细规划等7项场景全覆盖。
服务背后是构建人才磁场。现在,萧山还致力于深化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服务供给改革,以解决人才最关注的教育问题。对于这一激发创新活力的“最大增量”,区委提出打造“青年向往之城”。无疑,此城并非单纯指代城市,而是城乡一体“引育留用”青年人才。今年,萧山在全省率先实现青年人口总量突破百万大关,青年占全区人口比重达36.1%。
当以产城人文融合视角来看城乡一体融合,萧山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的4大板块,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打造高水平文化强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再细化成40项重点工作、18项重大改革,彼此之间融会贯通,不禁让人惊叹其系统化与集成性,堪称独树一帜。
当然,这种融合并非一蹴而就,短时间内也很难有具体指标加以准确量化。但瞄准萧山立项实施的6条未来乡村组团振兴示范带,已展现出颇具说服力的综合效应: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引入53个新业态、串联106个业态,为老百姓新增810个就业岗位,吸引229名乡创青年,年度增加1226.4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
(内容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