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斤哑铃练了十年,最近竟差点把腰闪了!现在连拧塑料瓶盖都觉得吃力,到底怎么回事?”前段时间,72岁的刘大伯(化名)满脸疑惑地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老年医学科就诊。这位坚持锻炼的“老健身”怎么也没想到,经过病史询问和功能评估,“无力”症状频发竟然与老年肌少症有关。
肌少症有多普遍?数据可以说明问题:据推测,全球目前约有5000万人罹患肌少症,预计到2050年将高达5亿人。
与刘大伯一样,许多中老年人正被类似的困扰所折磨:莫名感到无力、步履蹒跚、体重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持续下降……这些被简单归咎于“年纪大了”的自然现象,可能正是身体发出的“肌少症”求救信号。
老人坚持锻炼十年
却不敌肌少症
举哑铃吃力,连拧塑料瓶盖都要用尽全力,这突如其来的“无力感”让刘大伯有些慌了。他先后前往浙大二院的神经内科、骨科就诊。然而,神经内科的核磁共振和神经传导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骨科医生也没发现他有明显的神经压迫,便建议他到老年医学科就诊。
浙大二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若煜仔细询问了其病史并进行躯体功能评估后,发现他近两年体重下降近5公斤,肌肉明显减少,握力测定仅17公斤,步速也较以往明显放慢。经过综合分析,刘大伯被明确诊断为肌少症。

医生在为患者测量小腿围。浙大二院供图
肌少症并非单纯衰老,而是一种以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或躯体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综合征,年龄增长是主要诱因。据相关研究显示,30岁后肌肉量每10年减少3%~5%,60岁后下降速度加快,80岁时肌肉量可能较年轻时减少30%~50%。若不锻炼,肌肉量的流失会更严重。
张若煜指出,肌肉流失会导致乏力、平衡能力下降,增加跌倒、骨折风险,还可能影响心肺功能和代谢健康。即使外表看似“健康”,实际上身体储备已在告急。
幸运的是,肌少症可防可治。老年医学科团队为刘大伯制订了个体化干预方案,涵盖精准营养、科学运动与功能训练等,多维度帮他“找回力量”。两个月后,刘大伯的握力已显著提升至19公斤,他笑容满面地分享,“现在又能轻松举起哑铃啦!”
瘦子未必更容易中招
警惕“肌少症性肥胖”
那么,瘦子更容易罹患肌少症吗?
“未必,有些超重患者虽表面看似正常,但体内肌肉量却严重不足,属于肌少症性肥胖人群,因为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分泌各种炎症因子,反而会加速肌肉的分解与流失。”张若煜说,除了老年人以外,营养不良、缺乏运动、有慢性疾病或肿瘤的患者等,都容易被肌少症“盯上”。
想知道家里老人有无肌少症的风险,可以通过测小腿围,来粗略评估四肢骨骼肌量。若男性小腿围小于34厘米,女性小腿围小于33厘米,可能存在患肌少症的风险,需要到医院进行专业评估。
(内容来源:潮新闻)
作者: 编辑:邵正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