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缘起诗社,一纸云栏叩诗门

2025-10-15 19:54

来源:

绍兴,地处浙东唐诗之路中间地带,是连接钱塘江、剡溪、天台山等地的必经之处,无论是水路(浙东运河)还是陆路(萧绍平原),这里都是诗人们前往浙东其他地区的便捷通道,而若耶溪、鉴湖一带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段,诗人们在此留下大量佳作。黄浙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柯桥区平水镇人,从小就阅读了不少著名诗人在此地留下的佳篇,这在他的心中埋下了诗词文学的种子,但说到正式接触诗词赏析,还是在大学时期。

那时他刚入大学,偶然在社团招新海报上看到“诗社”二字,抱着打发时间的念头报了名。第一次诗社沙龙安排在秋日午后,学校老图书馆3楼的小房间里,木桌上摊着泛黄的古诗集,搪瓷杯里的清茶冒着热气,十来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有人轻声念着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黄浙云原本只是静静听着,直到社长问“你们觉得‘故人具鸡黍’里的‘具’字好在哪”,他忽然接话:“像家里长辈提前备好饭菜等你,透着股踏实的热乎气。”这话让社长眼睛一亮,后来常拉着他聊诗词,从“意象”讲到“炼字”,从李白的豪迈讲到李清照的婉约。

真正让他把“喜欢”变成“坚持”的,是2022年市文联的“云赏诗词”栏目。那天他刷公众号时看到征稿启事,心里痒痒的,想写篇薛据《登秦望山》的赏析。初稿写得很“实”,把每句诗的意思翻译了一遍,发给诗社前辈看,前辈回复:“赏析不是说明书,要钻进诗里去——陆游走在山重水复时,忽然看到柳暗花明,那种惊喜你得写出来。”他带着诗稿反复读,想起自己大四时找实习单位碰壁,在校园里乱走,最后在湖边看到绽放的蜡梅,豁然开朗的心情。于是重写时,他加了句“诗里的‘又一村’,是困境里藏着的光,就像我们生活里那些意外的温暖”。这篇稿子改了好几遍。当收到用稿通知时,他的指尖都有点发颤,原来把心里的感受揉进稿件里,被人看见、被人认可,是这么开心的事。从那以后,他成了“云赏诗词”的常客,每篇赏析都写得格外用心,慢慢也爱上了写诗,办公室抽屉里的笔记本,渐渐写满了长短句。


作者: 编辑:尉立丹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