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或许是古代圣王中最为完美的人物,南朝梁儒学家皇侃在《论语义疏》中曾言,他上承尧、下启禹,是三代之治的枢纽,更因道德的完善性成为文明的重要象征。只因舜去古久远、文献难征,撰写其人物传记面临诸多困难。不过,若将经典文本与杂记传说相结合,再辅以各地依托传说形成的纪念性地理景观、建筑及祭祀活动来勾勒其形象,仍能生动窥见舜作为历史人物的“文学化”表述。
绍兴能留存如此多文化遗存,尤其是圣王遗迹,一方面是因为绍兴作为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承载了无数历史事件。且不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已成千古美谈,大禹的传说更有司马迁《史记》的明确记载——《史记·夏本纪》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尽管大禹的主要活动空间在黄河流域,但他治水成功后的庆功会却是在会稽山召开,最终也长眠于这座并不算高的山上。
从李永鑫、何俊杰所著《大舜传》中可知,这些关于舜的故事流传,有两个关键节点:一是魏晋时期,二是南宋之后。这与中国文化史上两次重要的南迁浪潮密不可分:一次是王、谢等世家大族的“衣冠南渡”,另一次则与南宋朝廷定都江南相关。这些世家大族选择浙江、福建乃至更遥远的广东作为落脚点,虽在当时是不得已的自保之举,却在实质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逐步南迁。且随着经济与政治中心的南移,中国文化的创造力中心也逐步南移。
在这一南移过程中,一个重要现象便是:人们依据早期经典记载,不断将圣王的活动踪迹本地化、丰富化。联想到不久前出版的《中国禹迹图导读》,与其说是对大禹活动踪迹的梳理,不如说是随着文化传播的不同进程,在各地不断“塑造”出大禹治水的“踪迹”。
尧舜禹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标识性人物,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想;他们在中华大地上流传的故事,正是文化价值观传播的鲜活轨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下,《大舜传》与由绍兴发起出版的《大禹传》《浙江尧舜遗迹图》《中国禹迹图导读》的价值也由此彰显。
作者: 编辑:尉立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