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云栏叩诗门
绍兴,地处浙东唐诗之路中间地带,是连接钱塘江、剡溪、天台山等地的必经之处,无论是水路(浙东运河)还是陆路(萧绍平原),这里都是诗人们前往浙东其他地区的便捷通道,而若耶溪、鉴湖一带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段,诗人们在此留下大量佳作。黄浙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柯桥区平水镇人,从小就阅读了不少著名诗人在此地留下的佳篇,这在他的心中埋下了诗词文学的种子,但说到正式接触诗词赏析,还是在大学时期。
那时他刚入大学,偶然在社团招新海报上看到“诗社”二字,抱着打发时间的念头报了名。第一次诗社沙龙安排在秋日午后,学校老图书馆3楼的小房间里,木桌上摊着泛黄的古诗集,搪瓷杯里的清茶冒着热气,十来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有人轻声念着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黄浙云原本只是静静听着,直到社长问“你们觉得‘故人具鸡黍’里的‘具’字好在哪”,他忽然接话:“像家里长辈提前备好饭菜等你,透着股踏实的热乎气。”这话让社长眼睛一亮,后来常拉着他聊诗词,从“意象”讲到“炼字”,从李白的豪迈讲到李清照的婉约。
真正让他把“喜欢”变成“坚持”的,是2022年市文联的“云赏诗词”栏目。那天他刷公众号时看到征稿启事,心里痒痒的,想写篇薛据《登秦望山》的赏析。初稿写得很“实”,把每句诗的意思翻译了一遍,发给诗社前辈看,前辈回复:“赏析不是说明书,要钻进诗里去——陆游走在山重水复时,忽然看到柳暗花明,那种惊喜你得写出来。”他带着诗稿反复读,想起自己大四时找实习单位碰壁,在校园里乱走,最后在湖边看到绽放的蜡梅,豁然开朗的心情。于是重写时,他加了句“诗里的‘又一村’,是困境里藏着的光,就像我们生活里那些意外的温暖”。这篇稿子改了好几遍。当收到用稿通知时,他的指尖都有点发颤,原来把心里的感受揉进稿件里,被人看见、被人认可,是这么开心的事。从那以后,他成了“云赏诗词”的常客,每篇赏析都写得格外用心,慢慢也爱上了写诗,办公室抽屉里的笔记本,渐渐写满了长短句。
理思融情,
半笺诗稿记山河
黄浙云的身份,藏着两种看似不同的特质——经济师专业背景带来的理性,让他习惯在工作中严谨调研、精准决策;而诗词创作者的感性,又让他善于捕捉生活里的温度与诗意。这两种特质,在他身上融合得格外自然。
目前,黄浙云在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从事党群工作,每天的工作离不开“接地气”的调研:项目决策前,他要戴着安全帽穿梭在工地的各个角落,和钢筋工、焊工聊工程里的难题,跟技术人员讨教施工中的细节,笔记本上记满了一线职工的意见,“职工利益无小事,每一条建议都得实打实地记,不能掺半点虚的。”有一次为了摸清大家对食堂伙食的看法,他连着3天在食堂和工人一起吃饭,从菜的口味问到分量,把建议一条一条整理好交给后勤部门,看着食堂后来添了大家爱吃的菜,他心里比谁都踏实。
这些从工程一线收集到的宣传素材,同样也是黄浙云诗词灵感的重要来源。写《破阵子・庆绍兴越东快速路先行段通车》前,他特意去现场看车流穿梭在新路上的样子;写《七律・咏农民工兄弟》时,他跟着工人一起扛过钢筋,听他们讲老家的孩子和庄稼;写《看项目工地小箱梁吊装》时,他想到的是机器的轰鸣、工人的吆喝和夕阳的暖光。“这些都是最真实的生活,写出来才有力量。”
就连修改诗词,他也带着几分“经济师”的严谨。“我创作的诗词可能永远不是最终稿,因为我在空闲的时候会阅读以前写的诗词,觉得有更合适的字词,就会修改,可能一首诗词会在几年之后再修改,不力求完美,但追求精益求精。”黄浙云说。
传薪诗脉,
一瓣心香寄未来
如今的黄浙云,还是绍兴市诗词与楹联协会的理事、副秘书长,在传承诗词文化的路上,他总想着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轮值编辑公众号时,他要从众多来稿里选作品、改字句、排版;采风活动后,他要收集大家的诗词,逐一整理归档,有时还要和诗友沟通修改意见。去年他因工作常驻外地,线下活动没法参加,却从没落下过线上的事:主题征稿时,他提前把作品发来;线上会议时,他准时上线,和大家聊诗词创作的想法,“就算不在绍兴,也得跟上协会工作的节奏。”
对于未来,黄浙云心里有清晰的规划:一方面要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传递企业好声音,为职工群众做好服务,在为项目高质量履约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逐步提升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持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诗词文化,把诗词文化融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用诗词去记录生活和学习,去歌颂劳动人民,去赞美伟大工程和壮丽山水,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在诗词传承上,他正忙着寻找古代诗人在绍兴平水及周边镇街创作的作品,还打算继续写“云赏诗词”专栏的文章,让更多人知道诗词背后的故事。“诗词不是放在书里的古董,是能融入生活的雅韵。”他想让更多人看见,生活里的每一次努力、每一处风景,都能变成诗词里的美好。
闲暇时,黄浙云会回到平水老家,坐在老槐树下读诗。风穿过树叶,带着山间的清润,诗里的句子和家乡的风景重叠在一起,他忽然觉得,自己就像一颗“诗词的种子”,从家乡的山水里汲取养分,又把这份诗意传递给更多人。而这份诗心,会像平水的山泉水一样,静静流淌,生生不息。
作者: 编辑:严心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