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很爱写字,他的草书、飞白写得尤其妙。他平日喜欢临摩王羲之的书法,常常赞叹道:“书法能够称上尽善尽美的,只有王羲之。我衷心钦慕,想学到手的,也只是他的字罢了。”
因此唐太宗不惜用金帛搜购王羲之的书法。这时离王右军也不过两百多年,收藏的真迹容易搜集。经过鉴定,确认是右军真迹的就有三千六百多张。就以一丈二尺长为一轴,装成一百五十多卷,常常默读,时时临摩。只是始终没有见到《兰亭集序》,于是唐太宗下令征集。
一次,有个老人说有《兰亭集序》,诣阙以献。大臣们要看,他不肯,说一定要当面献给唐太宗。唐太宗听了很高兴,果然在便殿中接见了他。当时魏征、虞世南、褚遂良许多大臣都在。只见那老人从贴胸怀里,拿出一个油纸包,慢慢打开来,双手捧递上去。唐太宗一看,呀,什么?原来是剪来的大小不同,书体各异的《兰亭集序》四个字。于是勃然大怒,正要发作,只见魏征摇摇头,把纸拿过来,让虞世南、褚遂良精心鉴定,认为这就是王羲之真迹。魏征听说,忙向唐太宗奏请道:“《兰亭集序》果然是右军真迹,请皇上封他官,赏他四千金,诏告天下。”
唐太宗道:“这你就不是了。一,他献的不是《兰亭集序》,不惩罚他已算恩典了,还封什么官?二,即使这四字是王羲之亲笔,也哪能值这许多金子?”
魏征听了笑道:“右军书法,古今第一。《兰亭集序》,一字千金,也不算贵。真正的《兰亭集序》价值连城,岂是一般金银珠宝可以买到的吗?今天以千金一字购此,天下都知道了,《兰亭集序》马上就可以见到了。”
却没料那老人听到,突然大声嚎啕起来,整个殿里的人见了这样,都感到惊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唐太宗叫人扶他在椅子上坐了下来,问他为什么这样伤心。那老人道:“我是王右军第九世后代,先祖宗妙笔绝世,天下人宝之。今皇上用金帛收买几尽,右军笔墨将绝迹了。《兰亭集序》再收入宫,后世人就再也不知道王右军了。”
唐太宗说:“我喜爱右军书法,比珍宝都爱惜,一定小心保存它,永传万世。《兰亭集序》存留民间,不仅怕鼠咬虫蠹,而且易受兵燹抢掠,水浸火焚,怎能够比放在皇宫稳妥呢?”
老人听了马上伏在地上,连连叩头道:“皇上这么一说,我的心才明亮。我原来打算献这四字,你会说我有欺君之罪,处决我,这样就没人敢献《兰亭集序》,而《兰亭集序》就可永存人间了。今皇上以“一字千金”巨款求购,有什么东西会收不到呢?我年老了,不愿做官。皇上赏赐的四千金,请修建永欣寺,再造七级浮屠,祈祷神佛多佑,国泰民安。我还有十六张右军真书,敬献皇上,以报洪恩。”
说罢,老人从怀里掏出王羲之手迹,捧给唐太宗,就走了。
这给唐太宗震动很大。他把这事诏告天下,同时还下命令:“凡有人献《兰亭集序》的,不问其人,不究来处,并皆封官赐金。献《兰亭集序》另外本子,跟献原本同样得到厚赏。”
这一来,果然收到不少《兰亭集序》,经过严密鉴定,确认辨才藏的是最早原本。唐太宗没有责备辨才不献,反而厚加赏赐。但是辨才却因此一气,过一年就死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喜极啦,日夜临摩。还叫人用薄纸蒙在原本上,用细笔,把字的轮廓一个一个勾出来,然后再填上墨,这种本子叫做“双钩填墨本”,拿它赏赐给太子及近臣。
另外,唐太宗又叫当时大书法家临摩。褚遂良临摩出来的叫“神龙本”,欧阳询临摩出来的叫“定武本”。当时,《兰亭集序》的临本、搨本,虽很宝贵,但是还有人复制,也可以看到。
到了贞观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49年时,唐太宗已经病得很重了,但是他还撑着走进玉华宫的含风殿,面对着案旁的《兰亭集序》,看着看着,不觉流下了眼泪。太子李治见到,慌忙问道:“父皇为什么这样?难道有什么不顺意的事吗?”
唐太宗点头叹息道:“人既有生,就必定有死,这无足怪。生寄也,死归也,古人称死为“大归',就是这个道理。我到今天,做了二十三年帝王,享尽荣华。只是喜爱这《兰亭集序》。我千秋后,能让我带去,那我就瞑目了。”
李治听了,连忙叩头流泪说:“孩儿一定谨遵父皇之命。”
于是,李治叫来巧匠,用乳白软玉雕成一个长方形的匣子,把《兰亭集序》盛好,放在唐太宗枕边。这样唐太宗总算放了心,到最后闭目之时,还是用手抚摸着石匣,才安静死去的。
因此《兰亭集序》成为殉葬品,被唐太宗带进棺材里去了。而“兰亭集序,一字千金”却成为佳话,一代一代,传到今天。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