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区鉴湖街道秦望山脚下有一座天依寺水库,水库得名于天衣寺。天衣寺原名法华寺,法华寺曾经立有一块天下名碑《法华寺碑》,碑的作者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其实,除了《法华寺碑》,李邕与越州的故事还有不少,但知晓者并不多。
李邕(675-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文选》学者李善之子。曾任户部郎中、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世称“李北海”。李邕文章、书翰、公直、义烈、英迈皆过人,时称六绝。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李邕赴任括州(今浙江丽水)刺史期间,曾途经并暂居越州,留有《游法华寺》诗、《法华寺碑》《越州华严寺钟铭》等。
晋义熙十三年(417),始建于秦望山北麓的法华精舍,因传法师昙翼诵《法华经》多生灵异,内史孟顗上奏请置法华寺。唐会昌年间,寺被毁。唐大中年间复兴,改寺额为天衣寺。唐人孙邰《送无可上人游云门法华序》云:“越州山水,名于天下。寺云门、法华,又名焉。”可见,法华寺位于越州山水绝胜处。李邕赴任顺道闻名而游,并作《游法华寺》诗:“山势转深看更好,岭霞溪雾没楼台。异时花向阴崖发,远处泉从青壁来。世界自知千古促,贤愚悉被四时催。须知此地堪终老,七窍终成一片灰。”李邕首联总写法华寺的山水胜境,颔联则描写法华寺的名花与好泉,进而引发诗人隐居终老的念头。名花即越中首屈一指的杜鹃花,春季开遍山野,观者云集。泉为清幽的半月泉以及清澈的双涧。
法华山,山水秀美;法华寺,法相庄严。《法华寺碑》云:“其峰五莲,其溪双带,气象灵胜,林壑虚闲。”因而,唐人来此登览游赏、意欲隐居者甚多,如宋之问、严维、元稹、李绅、吴融、方干等,留有相关赋寺诗约30首,法华寺实已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支点。而于良史《宿天衣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早已妇孺皆知,脍炙人口。
《法华寺碑》又名《秦望山法华寺碑》,为寺庙记功碑。原碑位于浙江山阴县秦望山,后与法华寺同毁于火,世传仅存剪裱孤本。据《旧唐书》载:“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李邕文名、书名传遍天下,《法华寺碑》即由李邕应豪州刺史王弼、户曹袁楚客之请撰文并书丹,刻石人为东海伏灵芝,内容记载的是晋代昙翼法师创建法华寺的历史及寺院建筑形制。该碑书法突破传统碑铭运用正书的惯例,改以行书入碑,形成左高右低、笔力遒劲的独特风格,被董其昌誉为“北海如象”。现存宋拓孤本于1980年入藏上海博物馆,每页四行、每行六字,计二十三开,为清代何绍基旧藏。明代陶文简曾寻拓本重刻,绍兴图书馆另藏有清代拓片。
李邕在越州期间还应邀作有《越州华严寺钟铭》,兼具文学与历史价值。文中提到郡司寇北平杨公联合地方官吏与民众集资铸钟,最终制成“焕乎鼎陈”的华严寺钟。结尾赞颂钟声“震发三界”,寓意佛法普度众生。“尝慨灵越乐郊,勾吴通邑,虽经行大壮,塔庙艺释训”,李邕写明华严寺位于越州郊外的交通要道处。
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华严院在县东南七十五里。咸通九年,赐今额。寺久废,后移五云乡,今方广院乃其子院尔。”明万历《绍兴府志》也记载,“华严寺,在府东五里。旧去七十里。”由此可知,华严寺原位于会稽县东七十余里处,在会稽伧塘(今属上虞)有唐代华严寺寺址,今名方广寺,仍有寺僧佛事。如此说来,华严寺虽废而未绝,伧塘方广寺与华严寺可谓渊源深厚。后华严寺移建于府东五里的五云乡,陆游有《会稽县新建华严院记》。寺现在已经不存,旧址位于今越城区寺池路一带。
李邕在越州不仅留下了诗文墨宝,还留下了地名传说。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一载:“北海桥,在城西北,俗传唐李邕寓居之地。”相传,李邕在越州时曾寓居于今北海桥附近,北海桥即为纪念“李北海”而建。后来,越城北海桥直街、北海街道等皆因此而命名,可以说是名士之乡的生动注脚。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