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一代一代流传,通过智永和尚流传到辩才手中,辨才很珍惜这本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随便什么人,他也不肯轻易拿出来给人看一眼。
到唐太宗时,辨才住在永欣寺,他已八十多岁了,但是还天天临摩碑帖,勤书不辍,有时到夜深人静之后,就悄悄把《兰亭集序》拿出来临摩。临摩的字,怕人见着,于是一张一张放在席子下面,自己暗暗称呼这为“兰亭榻”,直到唐太宗追问《兰亭集序》以后,他才把临摩的字,慌忙毁掉。
一天,寺里突然来了一个云游和尚,就住在辨才的斜对房。日子一久,辨才渐渐发觉这个和尚天天关着门儿在写字,书法很好。有时辨才进去看看,那和尚也不太招呼人,光是埋头练字,有时默坐窗前翻读碑帖字画。他不仅有当时的名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的手书,而且还有张芝、卫夫人许多真迹,只是非常珍惜,看好立即收藏起来。因为辨才慢慢跟他处熟了,才让他多看几眼。
到了冬天,外面落了漫天大雪,真是滴水成冰,那个和尚还是呵手磨墨,勤练不已。辨才见到大受感动,说道:“你这样辛勤苦练,就跟我先师智永一样,最后必然能使书法穷灵尽妙,追越前贤的。”
那个和尚大惊道:“你就是智永禅师的高徒吗?智永禅师的草书,真是龙飞凤舞,笔清字明,其势如太湖水,汹涌扑浪,犹不减它晶碧清莹之秀,自当永流于世,我还珍藏着一些哩!”
于是他把智永和尚的草书拿出三纸来,辨才仔细看看,确是自己师父手迹,不觉落下泪来。
那和尚问道:“智永禅师是书圣王羲之第七世的孙子吗?”
辨才说道:“是的。他继承了王氏书法传统,很得右军长处:真正到达了点笔若漆,妍妙辉光的境地了。”
那和尚叹道:“右军书法,冠绝今古,方二百年,已难得到。如何见得右军真迹妙品,那就死也无恨了!”
辨才听了没声响。
那和尚又从包袱里寻出王献之的一张行书来,请辨才看。两人边看边论,不觉天都快亮了。
此后,那和尚又渐渐拿出蔡邕、钟繇和李斯等人的墨迹,连辨才见了,也觉惊讶。这样,又过有三个多月,这一天,是个大月夜,那和尚正在房里写字,忽见辨才抱了一个黄绢包好的字卷,笑嘻嘻地走到屋里,说道:
“非常感激你不见外,给我看了许多名家宝书手迹,今晚,我把右军亲笔写的《兰亭集序》真正宝迹拿来,让你开开眼界。”
那和尚听了大喜,紧忙赶过来接住,急急解开黄绢,轻轻把字卷舒展开来,放眼精细一看,不觉深深吸了一口冷气,点头赞道:“嗳哟哟,真了不起!《兰亭集序》果然是字字玑珠呵!每个字都写得笔力挺拔,笔势纵横,飘若游云,矫若惊蛇,太妙了!好极啦!”说着,还连忙下拜道:“今天我总算见到王右军的仙笔了,应当焚香再拜,仔细观看。”
于是那和尚又打开包袱,拿出一小包檀香。马上洗了手,插上香。没好久,但见一股香烟袅袅上升,异香扑鼻。辨才闻着闻着,渐渐感到头脑昏昏,沉沉欲睡,四肢软绵绵地没有一点力气,身体转动不得,眼睛睁不开来。那个和尚见到如此,慌忙忙卷起《兰亭集序》,星夜逃走了。
原来这和尚是奉唐太宗命令,来盗取王羲之真迹的。这样一来,《兰亭集序》就落到唐太宗的手里去了。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