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夏辉
杭州小笼包和嵊州小笼包,说来也有意思。20世纪30年代,嵊州小笼包起源于绍兴嵊州的一家陈东升馒头店。后来,嵊州人到外边卖小笼包,觉得“嵊”字比较生僻,又考虑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名号,遂将“嵊州小笼包”改名为“杭州小笼包”了。除了杭州地区,在浙江省之外的一些地方,嵊州人也都挂上了杭州小笼包的招牌。
嵊州的小笼包,是发面小笼包,即我们常说的厚皮小笼包。
我在杭州曾去过一家嵊州小吃,墙上的菜单赫然写着“杭州小笼包”。我那时候还以为嵊州小吃引入了杭州小笼包,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地道的嵊州小笼包。
店门口内侧放着一个台子,一位小哥站在那里擀面皮、做包子……一层层竹制蒸笼叠在边上,冒着热气。
经过漫长的等待,伙计捏着蒸笼两侧,将小笼包放在我桌上。
诱人的气味涌入鼻子——面皮蒸熟后的淡淡香味,还有从漂亮褶皱封口飘出来的新鲜猪肉香。
对我来说,第一步绝不是开吃,而是找醋。没有醋的小笼包,便失去了一半的滋味。
在小碟子里倒上颜色明亮的香醋,但不能倒陈醋。陈醋色泽接近漆黑,味道浓郁厚重,不够香。如果喜欢纯正的酸味,白醋也不妨一试,不过不宜多蘸,香味和醇厚上没法跟香醋比。
如何吃小笼包,很看个人习惯。
我的第一口,通常直接咬开小笼包,感受小笼包皮的柔软,还有肉馅的鲜美、少量汤汁的回味。第二口,将大半个小笼包吞进,尽情咀嚼。也有人喜欢小口吃小笼包,但我总觉得——面对富含碳水的厚皮小笼包,要大口咀嚼才对得起食物的味道、肚子的饥渴。
第一个小笼包,适合直接吃,不配豆浆或者醋,算是对一个小笼包的敬意。
吃第二个小笼包,照旧先咬上一口,这一口不能大。然后用筷子夹着小笼包,往小碟子的醋里轻轻一按,再往上提,让醋灌进小口里,随后将小笼包塞进嘴巴,细细咀嚼。
如果不是爱吃醋的人,不建议这么吃,但对于爱吃醋的人,这种吃法简直是对小笼包味道的再次升华。原本溢出猪油、看起来亮晶晶的鲜肉,在醋味的“调教”下,变得恰到好处,让人上瘾。
相比薄皮小笼包,厚皮小笼包的好处在于——可以让醋汁慢慢浸透厚皮,让入口的醋味不会过于尖锐和强烈。
第三、第四个小笼包……每一次,我都习惯蘸上不同量的醋,品尝不一样的口味。豆浆的作用也在此刻体现出来,若一下没把握好醋的量,来一口豆浆缓一缓,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慢慢吃饱喝足,满意离去,令人回味的不仅仅是小笼包,还有醋味。
有时候不禁在想——为了吃醋,蒸上一笼小笼包,也未尝不可啊。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