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2日上午,位于上虞海涂湿地的海塘安澜工程新建港区段工地上,两台挖掘机缓移轻掘,唯恐声音大了惊扰到栖息在不远处的鸟儿。
这片坐落于钱塘江南岸的湿地,是“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线上的关键中转站。每年10月底至来年4月,百余种珍稀候鸟于此汇聚停歇。因其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被国际鸟盟认定为重要自然栖息地。这条绵延千里的生命航线,也被誉为“千年鸟道”。

然而,这里也曾面临开发的喧嚣。多年前,一个投资9000余万元的光伏项目在此动工,并已完成部分基础工程。在当地野鸟保护志愿者的强力呼吁下,这个可能影响生态的光伏项目最终被按下了停止键。

面对发展进程中难以回避的“人鸟争地”矛盾,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视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打出一套“组合拳”:法治利剑率先出鞘,2019年浙江省首个野生鸟类司法保护基地在此设立;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上虞区濒危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方案》为珍稀鸟类撑起了“保护伞”,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打通了执法壁垒,强化了生态协同监管,共同筑起一张全域覆盖、高效联动的守护网。
2022年11月,总投资21.6亿元、上虞区水利史上投资最大的海塘安澜工程启动。但该工程部分施工段紧邻候鸟核心栖息地,根据原方案,需动用渣土车运输300万立方米土方,预计日均车流量达500台次。昼夜不息的轰鸣、扬尘与灯光,势必对湿地生态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起初对湿地生物保护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上虞水利建设集团有关负责人坦言。在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干预下,一系列论证与研讨密集展开。最终,项目方摒弃传统方案,改为采用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泥浆泵吹填工艺。“仅此一项,工程造价便增加了近千万元。”该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集团还与项目承包单位共同出资设立了野鸟保护专项基金,与每一位施工人员签订保护承诺书,坚决杜绝非法猎捕、惊扰鸟类等行为。今年,旨在系统优化鸟类生存环境的“上虞滨海候鸟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项目研究”也已启动,标志着对这片湿地的守护正从“被动避害”向“主动提质”迈进。
精心呵护换来“鸟丁”兴旺。2023年,40多只全球濒危的东方白鹳罕见地在此降落停留;2024年,世界珍稀濒危的卷羽鹈鹕也翩然而至。此外,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更是将此视为世代安居的家园。据统计,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上虞湿地共记录到鸟类近30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达30多种。

上虞海涂湿地的变化,是绍兴系统性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在推进生态环境全域治理、质量持续改善和落实全社会共建共享等方面全面发力,系统构建整体联动、高效运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格局。全市还建立了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严格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为多样的生物留足生存空间。
2024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城市峰会上,绍兴市荣膺“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向世界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共荣的“绍兴方案”。

专家论“策”——
生态避让
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地创新中心主任 汤 博
面对重大水利工程与珍稀候鸟栖息地重叠的现实难题,绍兴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在生态环境敏感区采取避让、减缓和及时修复重建等保护措施,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它不是简单的被动避让、减少生态伤害,而是以法治为盾、科技为路、机制为基的系统性主动作为。它将生态保护从后续补偿的“选择题”,变为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的“必答题”,将干扰降至最低,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赢。
海塘边缓移轻掘的挖掘机与湿地中翩跹的候鸟共同印证了一个道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裘 玮 编辑:姜京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