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萍说,剪纸是门精细活,自己的眼睛已经老花,未来可能手也会抖。但正因为如此,她更加迫切地希望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为更多年轻人提供一个接触甚至爱上传统手艺的机会。”

红纸翻飞,剪刀游走。前不久,64岁的陈丽萍完成了一件新作品。这是一幅宽约45厘米、长约50厘米的国庆主题剪纸,在她的巧手下,天安门城楼巍然屹立,华表柱挺拔庄严,下方簇拥的向日葵生机勃勃。这幅复杂的手工作品,完全凭借她脑海中的构思“脱稿”而成,从灵感到现实,仅用了两天时间,背后却是一个民间手艺人54年来积累的深厚功力。

陈丽萍从小在乡下奶奶家长大。身处手艺世家,耳濡目染间,她渐渐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那年,一场大病让她不得不休学在家,于是她便拿起剪刀跟随奶奶系统学习剪纸。没想到这一剪,就是半个多世纪。她所掌握的是“脱稿剪纸”的绝活,意味着任何图案只要脑中构思成型,手中便能复刻。“这门手艺难就难在空间构思的能力,剪纸本身不难学,但要剪出自己的想法却不容易。”她告诉记者,也正因如此,这门手艺越来越“冷门”,让她感受到了传承的紧迫。
2014年退休后,陈丽萍开始全心推广“脱稿剪纸”,陆续在阳明小学、绍兴市老年大学和绍兴非遗馆开班任教。也是在这一年,在前往龙华寺观光途中,她在寺前广场遇见了一个正在卖水“打零工”的脑瘫男孩。陈丽萍回忆道,或许是被男孩自力更生的模样打动,她萌生了教他剪纸的念头,“有一门手艺傍身,他今后或许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于是,一句“你愿意学吗”,开启了一段特殊的师徒缘。此后,陈丽萍每周都会抽出3天时间,带着纸和剪刀到龙华寺门口教男孩剪纸。剪刀在男孩手中从笨拙到灵巧,一张张红纸逐渐被赋予了生命。如今,学有所成的他也已经在书圣故里开起了自己的剪纸店,这门手艺,真正为他“剪”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路。
这也让陈丽萍意识到,手艺的传承不必局限于课堂。此后,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到鲁迅故里、迎恩门水街等景点自费租一个摊位,在众目睽睽下“表演”她的剪纸绝活。在她的巧手下,绍兴的乌篷船、八字桥、兰亭、兰花等元素都化作了精美的剪纸图案。这些作品被游客带到五湖四海,实现的更是一次次无声的文化传承。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伊力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