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萧山区盈丰街道潮韵社区的共享直播间里,一群年轻人正热烈讨论创业项目;隔壁的城市书房内,有人静心阅读;婴幼儿照护驿站中,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这个以“新萧山人”为主的社区,通过复合利用空间、创新场景运营,正成为萧山打造“青年向往之城”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萧山区以青年安居为切入点,将“好房子”建设视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旧改焕新、品质提升与保障扩容三大路径,逐步构建“住有所居、住有优居”的城市居住生态。
老社区,新活力
“老小区不缺人气,缺的是精准贴心的服务和活动。”在城厢街道百尺溇社区,社区党委书记蔡斌文道出了旧改的核心逻辑。该社区被称为萧山的“城市原点”,房龄已达30至40年,老年人口占比超过34%,曾面临“空间梗阻”与配套不足的难题。而如今,这里已成为青年创业与老街坊生活和谐共融的典范。
2023年7月,百尺溇社区启动改造,累计拆除6100多个“凸保笼”、756个车库,释放出286个机动车位、35处电瓶车充电点。这一“减负增容”的举措,让社区重获“呼吸感”。更关键的是,改造并未止步于硬件更新,而是延伸至运营层面。社区引入专业物业团队,将便民服务、社区食堂、24小时健身房、共享书房等多元场景融入日常。
通过创新“公共服务抵扣租金”机制、提升硬件、优化服务等举措,社区已吸引9位年轻主理人入驻,其中不乏“95后”“00后”。7家风格各异的咖啡店构建出居民会客、青年办公和文化沙龙的“第三空间”。传统理发店、裁缝铺等老店也与新业态共存,逐步实现社区的“自我造血”。
“好房子”未必是新房子,老屋焕新同样可成就美好家园。自2009年启动旧改以来,萧山已完成近2700幢老旧住宅改造,建成48个旧改类未来社区,受益群众超20万人。湘湖家园创新电梯加装模式,完成214台电梯100%加装,创全国单个老旧小区连片加装之最。旧改已从“单个小区零散施策”深化为“片区式有机更新”,成为萧山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公共区域也要建样板
“从旧改至今,我们逐步从‘只修房子’转向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树立‘好房子即好生态’的理念。”萧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追求“好房子”的过程中,萧山不仅关注室内品质,更聚焦公共区域。今年8月,《关于进一步规范萧山区商品住宅项目公共区域装修的实施意见》实施,在全省首创公共区域评审机制,要求开发企业在首次申领预售证前完成公共区域实景样板建设,实现“所见即所得”。
该政策明确公共区域评审方案须覆盖首层单元门厅、电梯厅、楼层过道、地下室出入口、围墙景观等七大区域,并须经公证证据保全,公共区域公证书在销售现场展示。这一系列举措已推动房产公共区域信访量下降23.6%,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
同时,萧山推行室内噪声“一项目一检测”,加强交通噪声治理,着力创建宁静小区。这些“关键小事”的创新,显著提升了居住体验。房企也积极参与“好房子”研发,如绿城集团去年推出涵盖高质门窗、健康空气、静音降噪、智慧家居等十大技术体系,并在多个项目中落地,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良性格局。
据统计,今年1月—8月,萧山新建商品房成交82.6万平方米、居全市第二,二手房成交92.9万平方米、居全市第一。市场数据的背后,是“好房子”标准提升带来的正向反馈,也印证萧山“规、建、管、用”全链条机制的成熟。
安居保障,青年筑梦
的确,“好房子”就是好生态。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解决工薪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稳定社会预期的重要举措。萧山区紧扣“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理念,发挥产业优势,通过全区统筹、机制创新、靶向施策,构建多元化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
针对产业园区职工居住需求,萧山将工业项目配套用地比例上限从7%提至15%,建筑面积上限相应提高到30%,实现企业宿舍体量“翻一番”。截至目前,萧山已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134个、房源49620套(间),其中产业园区配套项目82个、25682套(间)。
科百特公司案例尤为典型。这家位于河上镇大桥工业园区的重点企业,因职工人数上涨面临住宿难、通勤长等挑战。萧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动摸排协调,最终锁定华景川云流名邸项目176套自持房源,整体租赁给企业用作职工公寓,实现双方共赢。
此外,萧山创新建立“企业申报、镇街预审、部门联审”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杭州正强传动股份有限公司新建项目通过预审确认352套(间)房源,提前保障职工居住需求。亚运媒体村—宁巢美地公寓和聆空人才星寓共推出4379套人才公寓,成为盘活亚运红利的典型代表。
“好房子”从来不是终点,而是美好生活的起点。萧山正以“好房子”为支点,撬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青年安居乐业的双向奔赴。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