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一枚月饼,裹住的是千年月光;一双巧手,捏合的是人间烟火与诗书礼乐。
近日,恰逢金风送爽,位于城南街道树兰书房·中兴馆内,一场名为“月饼手作·情系团圆”的活动悄然拉开帷幕。木质书架间弥漫着甜香与墨香交织的气息,仿佛苏轼笔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意在此落地生根。长桌旁,市民们指尖翻飞,面团与馅料在掌心交融,传统食俗的脉络于方寸之间缓缓苏醒。
一棹烟火入书房,模具轻压印春秋
活动伊始,精美的月饼模具如时光的信物静卧案头,其上的缠枝莲纹、如意云纹似在低语千年中秋的秘辛。红赤豆沙、翡翠抹茶、金沙蛋黄……五彩馅料盛于小瓷盘中,宛若打翻的调色盘,与书房内“汗牛充栋”的典籍相映成趣。参与者戴透明手套,揉面时如捻宣纸般轻柔,包馅时似封缄书信般郑重。
负责指导制作月饼的郭科芳老师娓娓道来古法精髓:“饼皮需如‘绕指柔’般绵软,馅料当似‘初融蜜’般清甜。”众人俯首调整面团软硬,恍若雕琢玉器。铝箔纸上,色彩渐变的月饼坯渐次列队,等待模具落下时那一声清脆的“笃”——恰似白居易笔下“玉颗珊珊下月轮”的具象演绎。
童声添趣压琼瑶,传承自在指尖流
活动中,一对身着黄粉条纹衫的姐妹花尤为惹眼。姐姐手握金色模具,目光灼灼如观星象;妹妹低头轻压面团,嘴角漾起梨涡。她们手下的月饼坯绽出芙蓉花纹,与书架间《嫦娥奔月》的绘本封面遥相呼应。孩子们以小手丈量传统,用童真解读文化,恰似“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烂漫。
一旁家长感慨:“昔日中秋只知品饼,今日方知‘团圆’二字需亲手捏合。”孩子们将咸蛋黄馅料裹入面皮,动作虽显生涩,却暗合“搓珠为露,捻玉成团”的古意。当玲珑月饼渐次成型,童谣声与书香共舞,恰似辛弃疾词中“少年横槊,气凭陵”的朝气注入千年习俗。
金饼出炉香满袖,寸心迢递寄相思
当烤箱铃响,金黄的月饼如满月出云。绿如春水泛波,米黄似秋稻垂穗,深紫若葡萄凝露,橙黄像琥珀含光。托盘上数十余枚月饼陈列,花纹如篆刻印章,香气似桂子落云外。有人当即轻咬一口,惊喜赞叹:“甜香而不腻,原来五仁月饼也可以如此之美味!”更多人取出包装盒仔细包装,将这份手作温度装入匣中——赠亲友的何止是饼?更是一掬月光、半缕秋思、全份真心。
“昔日月饼是游子怀乡的媒介,今日成为邻里情感的纽带。”活动负责人郑飞燕老师望向窗外的暖阳,不由得感慨,“书房本是思想交汇处,以月饼为媒,让文化从书页走向生活。”正如《周易》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真正的传承恰在揉面擀皮时,在分享笑谈间,在“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日常里。
当活动进入尾声,暮色浸染窗棂,帘外恍见千年月,桌前犹存十指香。有人将月饼坯比作未装帧的诗稿,有人视模具为穿越时空的印章,而树兰书房此刻已成文化熔炉:书页翻动声与模具叩击声应和,墨香与饼香交融,知识与传统在此完成一场静默的加冕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参与者手提自制月饼步入华灯初上的街巷,每枚月饼都似一艘小船,载着相思驶向万家灯火。这场手作之旅终将落幕,但文化的种子已随月饼香气飘散——它藏在孩子沾满面粉的嘴角,藏在市民包装礼盒的指尖,更藏在每个人心中被点亮的、关于团圆与传承的永恒月光。
(内容来源:今日越城)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