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素有“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拥有国保单位4处、省保单位15处、市保单位36处。

日前,嵊州市政协围绕“文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开展专题协商,政协委员、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协商,共议良策。

“文物是城市历史精神的载体、文旅融合的资源、乡村振兴的抓手。”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劳江海建议,以“文化嵊州”的战略高度统筹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文化品牌体系。
市政协委员、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国栋认为,剡城更新改造要力求原汁原味保护、原模原样恢复,以渐进式、低强度进行微更新。
市政协文史专员、市党史研究室主任楼向前提出,文物资源保护利用要坚持重规划、重统筹、重实操。

市政协委员、市教体局党委副书记黄达华建议,加强研学开发,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市政协委员、市融媒体中心党委委员袁晓东提议,构建文物资源分级保护体系,实施差异化保护策略。
市政协委员、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王鑫君呼吁,推动“政府主导+社会运营”“保护性修缮+功能性改造”融合发展,引入文创、非遗、民宿等复合业态,让文物融入生活。
市政协副主席史萍建议,站在“为历史负责、为人民服务、为未来积累”的高度,精准补齐短板,形成“重保护、强利用、活机制、广参与”的文物工作新格局。
副市长沈璐表示,将统筹做好“优先保护、审慎开发、高效利用”三篇文章,形成良性动态循环,推动文物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市政协主席柴理明说,将持续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作用,聚焦文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重点难点,再调研、再协商,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富乐嵊州精彩答卷贡献智慧力量。
(内容来源:浙江政协同心苑)
作者: 编辑:方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