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行走在烟雨江南里的绍兴山中古道和水中纤道上,它如一卷摊开的旧画册,满目皆是斑驳的岁月,如今这些块石铺就、蜿蜒于山间水中的经脉,早已超越了曾经交通的功用,成为镌刻于大地之上的深沉史书。
我的故乡绍兴至今保留着众多的古道。通过近20年文献研究与实地找寻,我获得了一条条可追溯的行走数字轨迹和一张张与现状地理一一对应的古道照片,它们静默、孤独、坚强地活着。
绍兴,有文献记载的古道起始于春秋晚期的越国,越王允常、勾践开始,古道才有确切的记载:徙都于平易之地,建设勾践小城和大城,实施治理,在秦望山下筑坝蓄水建成坡塘上池与南池下池、建设山阴古水道与古陆道连接周边发展经济。
在没有铁路、公路、飞机的年代,他们建成了水路与陆路并举的主干突出的网络型古道体系,连接到各个村落,支持社会管理、军事信息传递、工作求学、生活贸易等刚性出行需求。2000多年间,古道遍及全域山岭、溪谷、水网中。
绍兴,经过百年来的现代交通的洗礼,那些古道大多数已被改造、拓宽、覆盖或者消失。从2006年徒步诸暨北部杭坞山古道到达三德寺,看到风雨飘摇的寺屋、屋前硕大的古树,引起了“为什么有古道”“它们在哪儿”“现在还好吗”的多重思考;之后的10多年中,从不定期行走到基本上保持每周末出行,风雨无阻,数百次行走于绍兴区域内不同的古道上,八千里路云和月,看见古道与大地的精彩。
绍兴古道,如同大地的掌纹,默默记录着越地的兴衰流转、悲欢离合。当你走古道上秦望山,眺望正北方向的绍兴古城,遥想2200年前秦始皇到达此山时所见,那时绍兴古城已经存在了280年,在一片低海拔的平原上,它是人们改造与利用自然的文明成果,当你看见古道边发源于秦望山的涓涓细流顺着古道边沟,汇集到山脚两侧的坡塘江与南池江,一路向北流向绍兴古城,感叹越王勾践在这片土地的水利工程已经延续使用了2500多年,古道保护与利用的精神价值立马体现。
绍兴古道是蜿蜒千年之脉。春秋战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迁都强兵,隐于林间或沿河伸展的古道,无声见证复国雄心;魏晋南北朝,王羲之、谢安的兰亭雅集,谢灵运的第一山水诗《山居赋》,“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正是对古道的赞美;大历年间,文人旅行浙东古道,唱和山水,延续盛唐诗魂;还有贺知章、李白、王十朋、陆游、王阳明、袁宏道、张岱等,行走古道,游历山水间,留下不朽足迹与篇章。
绍兴古道是产业繁荣之道。平原沃土,稻米盈仓,丝帛如云,经水道运达四方;丘陵起伏,茶香氤氲,越窑青瓷,经陆路送达埠头;商路古道繁忙,催生市井烟火,传播越地匠心,传递独特的生存智慧,将勤勉、匠心的地域精神,镌刻在青石上,固化于古道间,升华为千年不息的文化回响。
绍兴古道是珍贵的历史遗存。这些年走过的数百条绍兴古道,它们真切地存在着。经多年多方呼吁,那些条石、砾石、町石修筑而成的成网成群的绍兴古道获得了各级政府的关注,通过列入单项政府实事工程、进入“五星3A”与“和美越乡”的创建内容、融入休闲旅游规划内容等途径,慢慢地清理了古道上的杂草,将它们与村道、乡道进行了连接,留下了可体验的历史遗存。
绍兴古道是稀缺的乡村资源。众多的古道已经拂去了尘埃,凭借极具体验感的优势,被周末徒步、健身的人们熟悉并传播,安山古道、上青古道、走马岗等古道,秦望山古道标毅线的广泛传播,使苏浙沪年轻人通过绍兴古道认知了绍兴乡村,古道边的千年古树、溪流旁的古台阶、山顶山腰上的奇形异石,可以让人们不知疲倦地在山上穿行4至6个小时。古道将流量带入了宁静的乡村、激发了乡村的美好。古道串联着乡村区域最悠久的那部分历史文化空间,利用好古道,让古道用美好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它那随遇而安的样子,静静地陪伴人类的日常,它是人类宝贵遗产,是文脉绍兴的闪亮点。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周筱芳 编辑:方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