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下午,上虞区永和镇中心学校报告厅内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来自全校9个班级的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在这里参加首届校园“十佳小歌手”比赛。18组选手轮番登台,用清澈嘹亮的童声展现风采,而其他学生则在各自教室通过直播同步观看、加油助威。
这场比赛的顺利举办,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永和镇文化特派员叶海鑫。叶海鑫是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教师,自去年9月派驻永和镇以来,他频繁走访镇中心学校,了解到学生对优质美育教育需求较多。于是,他积极搭建桥梁,依托高校的专业力量,与学校教师共同打造以“我和我的家乡”为主题的乡村美育课堂。
这一课堂汇聚了动画设计、视觉传达、工业设计等多个专业的师生团队,他们结合永和镇的自然风光与红色文化,开发出彩铅画、手工泥塑、木作工坊、数字艺术四类课程模块,通过图片、影像等多元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与创造能力。
自去年10月启动至今,该美育课堂已累计开展系列课程超过200课时,惠及学生300余人。校长徐淑萍感慨道:“课程内容深深植根于永和本土,有效引导孩子们观察家乡、认同乡土、心生热爱。”而在叶海鑫看来,美育的滋养功能也在日益显现,“孩子们审美眼光在提升,脸上的笑容也更灿烂了”。
除了课堂内的美育浸润,叶海鑫还将目光投向校外空间。位于永和镇的“和书房”,成为乡村美育延伸的重要载体。这栋四层建筑藏书万册,设有幼儿绘本室、阅览室等区域。在叶海鑫的推动下,书房在假期开设公益托班,由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现场教学。管理员姚丽指着三楼陈列的50多件美术手工作品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暑假托班的成果,很多孩子因为这些作品而爱上这里。”
美育的种子不仅在课堂和书房中生根发芽,也在校园日常中悄然绽放。9月30日下午,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的大三学生雷靓和党静怡,为永和镇中心学校三年级(1)班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美术鉴赏课,解析传世名画《捣练图》。45分钟课程结束后,学生陈紫欣兴奋地表示:“老师的讲解重新点燃了我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对于雷靓而言,这是她在永和镇中心学校的第一课,未来她将定期前来授课。
“乡村美育课堂是文化赋能乡村的有益探索。它用美的力量唤醒乡土记忆,激发乡村活力。”永和镇党委书记倪诚成表示。在歌声与画笔之间,在书籍与创作之中,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愈发璀璨,心中的乡土情怀也愈发深厚。美育,正悄然改变着一个乡镇的教育生态,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而温暖的文化力量。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