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暮春时节举行的银川马拉松,参赛人数2.8万人;一星期后的兰州马拉松,参赛人数达4万人。作为这两次西北城市马拉松的直接观战者,此前与我毫无瓜葛的马拉松,终于还是一头撞进了我的视线。
因为举办赛事,从杭州到银川的机票价格涨了百分之三十,银川酒店一房难求,凯宾斯基的房价近乎翻了一个跟斗——酒店与银川马拉松的集合场地银川奥体中心仅500米的距离,且马拉松主赛道又直接从酒店门口经过,参赛观战两方便,房价翻一个跟斗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跑马”,酒店还把自助早餐提前到早上5时30分开放,为7时半开跑的马拉松留足用餐时间,退房延迟到下午3时,让参赛者尽量多休息一会。如此“行方便”,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温度,也反映了办赛的成熟。
我去观战的主要缘由,自然是有关联的参赛者。我们这一路环西北自驾游的核心人物顾兄,自前年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又相继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后,把“跑马”作为下一步主体目标。陪顾兄跑银川、兰州的马拉松,便成了我们此次环西北自驾游的顿号和句号了。
5月17日,正是顾兄登顶珠峰两周年,傍晚,我们找了一家有名的手抓羊肉店喝了一点小酒,然后便陪顾兄去奥体中心体育馆领参赛包。2万多平方米的银川奥体中心体育馆已是一座马拉松的欢乐岛。彩旗、气球、广告、大屏和演唱的电声乐队缤纷喧闹,衣着鲜艳的志愿者和各种口音的参赛者人头攒动。最让人眼花缭乱的是那些售卖跑鞋、运动服装、能量补给产品、运动防护用品等厂家的展台和摊铺。营销人员一律男帅女靓、口齿伶俐,展销产品有的我闻所未闻。跻身赛前大本营的感受就是,由政府主导的隆重赛事事实上也成为民间盛大的商业活动。
根据赛事相关流程,中签选手分为A类跑全马(42.195公里)、B类跑半马(21.0975公里)、C类亲子跑(又叫欢乐跑,一般为5公里)三类。顾兄在A类区域报上名字、核对身份证后,随即领到一只参赛包。包里除了胸号牌、跑马须知事项、矿泉水、湿巾、一小包饼干、几块巧克力、两支能量液外,还有显然来自商家赞助的一听啤酒和两小瓶产自祁连山的红酒。
领到的参赛服一般为无领T恤(之后的兰州马拉松是背心)。考虑到尺寸大小,还提供试衣间试穿。领完服装后到印有每个参赛者姓名的万人墙前打卡拍照。最后一个程序则是验证芯片——每个参赛胸号牌里都内置有一块电子芯片,这既是参赛者的身份,也是记录、显示成绩的依据。在一个电子打卡器里验证芯片无误后,顾兄算是正式报到在列了。
5月18日,银川的气温高达30摄氏度,一大早太阳就热辣灼人,加上银川的马路很多都是双向八车道,很难借助树荫遮凉。这给像顾兄这样没在西北地区跑过马拉松的参赛者,带来了不小的考验。我们是早上6时50分从凯宾斯基去马拉松赛的始发场地银川奥体中心体育场的。一路上或走或跑、或快或慢、或个体或成群结队的参赛者、观战者汇聚成一股澎湃的人流,各年龄段、各类口音、各式打扮、各种动作缤纷多彩,让人觉得这世界上凡是能跑马拉松的似乎都来了。想想看,2.8万名参赛者,加上陪同的观战者和工作人员,总数不会低于3.5万吧,那么多人同时拥入体育场以及入口周边马路,何等热烈和喧嚣。有人说马拉松是一个城市最大的体育赛事和社会活动,此言实不为过。
这么多参赛者,无论男女青壮,表情都是开朗、饱满、阳光的,他们的情绪都是亢奋、期待、自信的。挤在这份热烈和喧嚣里,我颇为这样的表情和情绪感动,私下里把它称为“马拉松价值”。
因为观战者不能进入赛道,我们拍照打卡后,迅即就近在主赛道口的北京中路占好位置,等待开赛。7时30分,随着高音喇叭“开跑”的喊声,12辆警用摩托开道,手持旗帜的方阵紧跟其后,随即,将四条赛道塞得水泄不通的马拉松队伍,像一条密密匝匝的河流,在我们面前缓缓流过。这样的河流是接踵摩肩的,又是秩序井然的,更是欢乐奔放的。那些唱的、喊的,化装成哪吒、扮成仙女甚至坐着轮椅、靠人牵引着跑进队伍的参赛者,让人在一片隆重和热烈里,感受到生命的欢乐和顽强。
那密密匝匝的河流在我们面前流淌了近半个小时,直到最后的亲子跑方阵过去了,才归于平静。对这近半个小时的距离差,事后我曾问顾兄,对于跑在后面的来说,不是明显不划算嘛。顾兄笑言,胸号牌的电子芯片记录着两个时间,一是你开跑的时间,二是你跑过起跑线的时间,后者才是计算成绩的依据。原来,公平自有技术加持。
大约40分钟后,北京中路口的交通管制一解除,我们马上转场凯宾斯基前的主赛道旁继续观战。从时间上推算,已跑了十多公里的参赛者即将经过此处。果然,我们刚站定,前面就传来警用摩托的马达声。没有任何悬念,跑在队伍最前面的三名都是“簇簇乌”的黑人兄弟。他们跑过去一段后,才出现我们的选手。
黑人兄弟参加各地马拉松,虽不排除冲着奖金而来,但高水平选手参赛无论对提高比赛成绩还是对带动国内选手进步,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好在现在不少马拉松赛事组织方为国内参赛者设置了奖项,这样实事求是的做法,对国内参赛者无疑是一种体贴和鼓舞。
跑在最前面的国内参赛者也就七八十人,且都在单行队列,刚出发时宽阔的河流,变得像一条溪流,时细时宽,时急时缓。水细,是跑过选手稀少,甚至出现空白;溪宽,是跑过选手多,甚至簇拥奋争。溪流的急与缓,则直接来自选手跑速的快慢:有几乎让脚在自动跑的闲庭信步者,有每一步都像灌了铅的气喘吁吁者,有边跑边大声叫喊的“亢奋帮”,有时不时摆个姿势与观战者击掌的乐天派……当然更多的是按着自己的节奏和速率、心无旁骛默默跑的实干家。路遥知马力,马拉松赛端的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了。
每过一段时间,队伍中总会出现一个举着写有2.8、3.0、3.2、3.3、3.5、4.0数字牌子的人,而他的身后总会跟着一群参赛者。我十分不解,一旁观战的女士向我解释,这举着牌子的人是马拉松赛中的“兔子”,牌子上的数字表示时间。原来,每个参赛者都有自己的完赛成绩(时间),像跑全马,有的是2.8小时,有的是3.0小时,跟着适合自己时间段的“兔子”(领跑者)跑,并努力实现PB(刷新自己的成绩),这是重要的途径。
如果体力和意志是跑马拉松关键因素的话,那么方法和技巧同样至关重要,这一切有机融合,才是跑马拉松的科学和王道。
顾兄跑过终点线的时间是11时10分,虽然比他原定破3.3小时的PB多了10分钟,但我们都认为他已实现另一种PB——在西北地区30摄氏度高温下跑完全程马拉松。而作为第一次观战的我,也实现了自己的PB——认知、了解马拉松且乐兹在兹。
(内容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