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最小的妹妹打电话来告诉我,母亲走出走进从来不用那根拐杖。我宽慰她说,90多岁了,不用拐杖,好事情啊!小妹说她自己一早出门工作,要下午才能回家,这段时间天雨不断、地面潮湿,母亲一人在家里,她着实不放心。我心里咯噔一下,妹妹说的是事实,母亲的脚头不灵活了,万一有个磕磕碰碰呢?我边接电话边看窗边天气,天空有点灰,乌云有点低,眼前浮现出母亲走东走西的身影。我对妹妹说:我马上回家看看。
半个小时后,我来到了海边村,就到家了。
母亲听见了汽车的声音,看见了汽车的颜色,一点也不迟疑,两只手撑着藤椅靠手,慢慢站起,然后起步、迈步,扶着玻璃门跨下一个台阶,小跑步走向场地的西侧。母亲很着急,她要去解开系门的绳索,然后去推移动门,好让我停车。这熟悉的动作已经重复了几百次、几千次。在母亲走向围墙的刹那间,我也来到母亲身边,与母亲一起拉动移动门,然后转身将车子开进来停好。
出了车门,我双手做出托举的样子,象征性地搀扶着母亲走进阳光房。
母亲等我坐下后,坐回到她的藤椅里,侧身看看我。母亲的脸有点黄黑、有点红润。她身体依然板扎,精神状态很好,我感觉很是满足与幸福。我们说了半天的玉米、芦粟,还有青菜的长势;说了半天的阳光、雨水,还有天气的趋势。这些都是母亲喜欢的话题。后来,母亲话锋一转,像是自说自话:中饭吃点啥?我要去摘点蔬菜了。说完就起身,那动作迅疾得与年龄不相符。我看见后差不多是跳将起来的,立马回应说,好的,我也去。母亲笑眯眯地说,现在就去。
我再次看见了母亲走出阳光房的每个步骤。母亲是小心的,站起后慢慢挪步,一只手摁在玻璃门上借力站稳,然后将玻璃门拉到一尺半左右,便停住了。看得出,这是为了儿子进出方便,我明白母亲的用心。
走出了场地,走过了机耕水泥路,走过了前面的房子,七转八弯,我跟在母亲的身后,合着母亲的步伐。母亲一边说话一边走。这个时候,我要说一说拐杖的事情,母亲像是知道似的对我说,小个(指最小的妹妹)说过,要我出门拿着,你看,我真的拿了它走路,像啥?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只好另找话头:拿着也好,万一,万一,我没有说下去。母亲转过身,非常认真地看着我,然后脱口而出,不是你在我身边吗?语气有强调的意味。我听后有点傻眼,觉得这话有着很多的潜台词,母亲不识几个字,但这话绝对是双关语:母亲认为,我可能也是一根拐杖。
看着菜园里青青绿绿、高高低低的蔬菜,我是有感触的:菜园的蔬菜常种常新、常摘常长。人世间的家人情感,到了某个生活阶段,儿子一定是母亲的拐杖,而母亲的健康生活,也一定是儿子的另一根拐杖。
摘菜回家时,母亲说,篮子重了,你拿吧。我回答:嗯,好。
(内容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