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浦水库
“绍兴在水利工程不动产登记与资产盘活上形成了系统化、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9月26日,湖北省水利厅专程来到绍兴汤浦水库考察。据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秦琳琳介绍,去年以来已接待考察团60余批次。各方取经者频频到访,意味着“绍兴经验”已成为全国标杆。

2024年11月28日,水利投融资改革工作推进会在浙江绍兴召开。
防洪、供水、灌溉,千百年来,水库承载的始终是水的使命。而如今,地处绍兴东南部青山中的汤浦水库,却涌动着另一股“流量”,高达16.968亿元的资金流。

2024年11月8日,汤浦水库REITs敲钟上市。
2024年11月,汤浦水库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作为全国水利基础设施REITs第一单,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募集资金16.968亿元,净回收资金全部用于我市正在推进的省重大水利项目——镜岭水库工程建设,形成“存量盘活—资本反哺—增量投资”的良性循环,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全国唯一设区市不动产试点完成】全国水利基础设施首单REITs底层资产——汤浦水库
而这背后,绍兴在全国先行探索的水库不动产登记改革,成为助力水利工程走向资本市场、创新投融资举措的重要先决条件。
绍兴历来重视水利建设,多年持续投入积淀了大量固定资产。依托汤浦水库,还设立绍兴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完善生态补偿与水源保护等机制,显著提升了生态保护效能。
然而,水利工程面广量大,建成于不同时期,多数存在资料缺失、权属不清、土地用途受限等情况。“没有不动产权证的水利工程,就像未办理房产证的房屋,既难获法律保护,也无法进入金融市场融资。”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破解这一困局,2022年,我市启动水利工程产权化改革,开启了一场“确权唤醒”行动。
汤浦水库是绍兴首个开展不动产权登记的国有大型水库。秦琳琳全程参与该项工作,她回忆:“当时原始资料不全、权属认定复杂、发证方式不明,加上全国没有先例可循,每一步都是在破题开路。”
面对复杂局面,市政府牵头成立工作组,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财政、建设、国资等部门拧成一股绳,以“绣花功夫”合力攻坚。
由于水库建设已逾20年,针对原始资料不齐全,工作人员多次赴省、市档案馆,调阅规划、审批、验收等历史档案,厘清工程的“前世今生”。
水库登记范围横跨上虞、柯桥两区四镇十三村,涉及镇村均已移民,加上早期征地缺少矢量图纸,权属确认困难重重。工作人员反复走访对接属地自然资源部门和乡镇,逐段核实权属界线与权籍等信息。
改革步入“无人区”,制度配套尚属空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当时并没有水库不动产证发证先例,针对大坝、溢洪道、取水口等重要水工构筑物的登记也缺乏政策依据。没有路,就闯出一条路。我市创新提出将水工构筑物按普通建筑进行登记,并成功探索水库不动产和集体林权融合登记,同步明确汤浦水库库区5.3万余亩林地的权属和征收范围。
2022年8月,汤浦水库成功取得大坝枢纽区不动产权证书,包含近1195亩土地和近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实现登记破冰。同年11月,改革实践成果《绍兴市水利工程不动产权登记工作指导意见》出台,成为全省该领域首个指导性文件,为改革铺平前路。政策加持下,2023年11月,汤浦水库全面完成库区不动产权登记,实现大坝枢纽区与库区共计2.21万亩不动产权证的办理。
凭借扎实的改革成效,2024年1月,绍兴成为全国唯一水库不动产登记整市试点,自此,探索之路迭代升级,为全国改革贡献了关键的“绍兴样本”。目前全市已完成水库不动产登记478座,登记率88%,资产评估超600亿元。
“确权登记不是目的,发挥水利工程常态化效益才是目的。”市水利局局长盛林炳说,绍兴以制度创新撬动金融杠杆,用今天的产权明晰换取明天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了“以一库清水,谋一片未来”的深远布局。
■专家论“策”
护绿生金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改革处处长 张栋
绍兴汤浦水库的案例,完美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转化”二字的精髓。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实践路径:确权(资源变资产)→融资(资产变资本)→反哺(资本促保护)。
当地不是简单地把自然资源卖掉换钱,而是通过制度设计,让生态价值被市场认可,水库还是那个水库,水还是那些水,但通过产权界定和金融创新,它的价值被充分释放。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之所以愿意投资,也是看中了汤浦水库作为优质水源地的长期、稳定、可靠的生态产出和经济价值。
由此,建立起了一个“保护越好—资产越优—信用越高—融资越多—更有能力保护”的正向激励循环,有力证明了保护环境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晶锦 编辑:王春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