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7月那场世界地质公园的评估考察中,有一个细节,一直留存在卢琴飞的脑海中。“这桃子太香太甜了!”保山景区门口的桃园里,盛夏的一口清甜征服了考察组专家的味蕾。
桃园的主人、上保村书记郑健云当时只觉得欢喜和骄傲,却没想到几个月后,他的桃子会因为身处扩园范围而增长“身价”。“生长在世界地质公园的生态环境更好,桃子在市场上会更受欢迎,已经有人来打听了。”郑健云和村里谋划进一步提升桃园的发展。
更开放,更包容,与周围环境形成紧密的良性循环。乡村桃农与雁荡山的关联,映射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地质公园赋予的又一使命:区域可持续发展。
卢琴飞的另一个身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在她看来,世界地质公园创立之初,核心目标是保护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而随着深入开发,人们认识到,地质遗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所处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群众,共同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处理好世界地质公园的人地关系,成了全新使命。”
卡玛·帕特丽夏·萨尔曼·蒙特在实地考察时,对雁荡山有机整合多种要素,大幅提升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案例印象深刻。这激发了她对世界地质公园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我们能否与更多有知名度,能够体现地质、生态及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和科普科研价值的伙伴合作,从而实现对地质公园的引流?让更多人加入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产业经营与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中,让地质公园最大化惠及大众。”
“这与我们一直践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谋而合。”王金法介绍,距雁荡山核心景区十余公里外的大荆镇,曾经因发展铸造业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因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地质公园的保护,当地对其实行了“淘汰拆除,集聚入园”,并挖掘大荆、雁荡等地作为中国铁皮石斛主产区和道地产区的优势,引入“铁枫堂”品牌,带动农户种植铁皮石斛。
社区的变化悄然发生。走进大荆镇平园村的“共富大棚”,180亩空间内,每年有超过1万人次的用工需求,仅临时用人工资结算就超百万元。村集体每年每亩可获得2000元分红,村民每年每亩有1200元的租赁收入。这一模式已推广至大荆镇及周边乡镇的1.3万亩铁皮石斛园。石斛酒、石斛面膜等200余种衍生品陆续上市,2024年,当地铁皮石斛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亿元,带动5万多农民增收致富。
当公园保护与群众生活深度绑定,世界地质公园便成了孩子们家门口的科普“博物馆”。
在乐清市雁荡镇第一小学,特色的“浓缩版地质学院”校本课程,为孩子们了解雁荡山打开了一扇窗。课上,科学教师汪榆鑫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实地采集凝灰岩、流纹岩等典型岩石标本。“从小置身于真实环境接受地球科学教育,孩子们现在都成了雁荡山的小代言人。”汪榆鑫说。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