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年轻了” 抓住新客流、新理念、新业态

2025-10-05 21:41

来源:

在雁荡山方洞景区,一座连接方洞与灵岩景区的铁索桥横跨峡谷。“来,站这儿!背景刚好是岩石断层!”30多岁的本地人小赵热情地招呼朋友拍照。脚下是晃动的桥板,身后是地质奇观,这一刻,眼前的景象与小学春游时的记忆完美重叠。

这一次,他和朋友是专程奔索桥尽头的嵌入式洞穴餐厅云端拾光而来。这里是温州新晋网红打卡地,即使不用餐,游客们也乐意在悬空玻璃观景台排队,与悬崖合张影。

今年7月,餐厅迎来了两位特殊客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新名·阿津子和卡玛·帕特丽夏·萨尔曼·蒙特。看到年轻人扎堆交流的场景,专家们很惊喜。“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朝气蓬勃的地质公园。”新名·阿津子说,这类业态做到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值得推广。

“年岁”长了,但从客流、运营理念到业态种类,雁荡山正变得越来越年轻,这正是它成为最佳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占据天然优势,但不少自然公园“靠山吃山”的模式正面临巨大挑战。雁荡山景区的发展也曾一度陷入瓶颈。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对雁荡山景区等6家5A级旅游景区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2022年,尽管游客量维持在千万级别,但雁荡山的门票收入仅0.6亿元。相比之下,同年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139.69万人,经营收入却达到20.75亿元。

“问题根源在于传统景区游览方式与有消费力的年轻游客需求不匹配。”温州市雁荡山管委会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王金法的分析一针见血,“那些年的雁荡山,确实显出了老态。”

转机发生在2023年。雁荡山启动“重振雄风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游线重构、生态重修、文化重现等“六重行动”,方洞景区就是这场变革的试验田。

沿着半山腰的栈道行进,游客抬头可见松散的沉角砾集块岩,低头就能触摸密实的流纹岩。“过去这些洞穴被水泥浇筑,用钢材栏杆围挡隔出了小房间,成了卖茶叶蛋和矿泉水的地方。”王金法举起一张老照片。拆除水泥钢筋后,同样视角,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风景:头顶天然崖壁环绕,玻璃观景台最大限度减少了视野遮挡,游客能感受到风在石洞间穿梭。

这样的改变不仅吸引了年轻游客,更带动了本地青年回归。云端拾光餐厅内,大学刚毕业的颖颖就住在雁荡镇:“洞窟冬暖夏凉,既是工作,也是游客。”

人流量变化直观体现了试验效果:过去方洞景区黄金周客流高峰约6000人次,现在日常能破万,高峰期达1.6万人次。云端拾光餐厅一天的营业额,就超过了过去租给小摊贩的全年租金。

新模式已在雁荡山景区全面铺开,且业态种类越来越丰富:灵岩飞渡表演的观景台改造成了禅意十足的茶室;大龙湫景区正在盘活村民的老旧房屋,计划统一运营开设龙湫市集;灵岩景区则利用大自然的神奇造景作为背景,酝酿一场山水微演艺秀。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