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三体》曾探讨一个问题:地球即将毁灭时,如何为人类文明写下永久的墓志铭?人们给出的答案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看似天马行空,但从科学角度,岩石确实可以“诚实”地记录下地球演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这也被看作地质公园存在的独特意义之一。
在世界地质公园的实践中,地质遗产保护可谓基石。此次雁荡山最直观的变化,便与遗产保护、科普教育紧密相关。
2005年,雁荡山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由雁荡山、楠溪江、方山—长屿硐天三大园区组成,是首个以中生代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为主题的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誉为“岩石、水流、生命的交响曲,世界一大奇观”。20年过去,此次获得最佳实践奖的同时,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因扩园面积超过原面积的10%而按要求重新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也在大会上成功获批。
从原来的298.8平方公里,扩大至462.8平方公里,除了将更多村社纳入园区,新增区域还涵盖了6处新发现地质遗迹和10处人文景观——从空间上看,雁荡山“变大了”;从时间维度看,它的年岁也“变长了”。
我们跟随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协调员卢琴飞,从雁荡山景区向东北行去,探访此次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上保山景点。一路上,车窗外的崖嶂地貌逐渐有了变化,从柱状崖壁化为连绵不断的屏障状山体,如同一扇铺展开来的屏风。
仔细看,“屏风”中间有一条明显的分割线,上方是与雁荡山主景区一样的青绿色火山岩,下方则呈现出紫红色,是这次新发现的早期红层砂岩丹霞地貌。
岩石无声,但其独特的组合方式,“讲述”了从地壳伸展到火山爆发的全过程,补齐了雁荡山“成长”初期的故事——
1亿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海洋里的砂砾等沉积物不断堆叠,形成了层层紧实的砂砾岩。随着地壳运动,海水退去,砂砾岩裸露于阳光下。其后,火山爆发,火山岩与碎屑覆盖在砂砾岩之上,共同勾勒出这面特殊的“屏风”。
行至上保山脚下,“故事”的更多细节铺陈于眼前。山谷中,巨石堆积,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这些石头棱角突出,指尖的红层砂砾质感粗糙,切面上呈现出砂砾堆叠后清晰的纹路,如同石头的“年轮”。
“我们可以想象这里崩塌堆积的过程。”随着卢琴飞的讲述,眼前的山石仿佛动了起来。在以亿年计的时光里,崖壁在地震、流水等作用下被风化侵蚀,岩石崩落,最终堆积于溪谷之中。
这次的新发现,让雁荡山拥有了更加完整的地层演化序列,也将它的“年龄”向前延伸到了1.1亿年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年长”。
时间流动的痕迹就这样“刻”在了石头上。按照科学规律推测——雁荡山原有的景区土地之下,可能还埋藏着红层砂岩。而如果不加以干预,未来雁荡山的石块仍会不断落下,形成新的崩塌堆积地貌。
回程路上,卢琴飞讲起20年前自己刚到雁荡山工作时的故事。当时,景区缺少科学解释的标识牌,无论从业者还是普通游客,对地质公园都缺少认知。在大龙湫景区的一处“剪刀峰”,她常听到导游们戏说式的讲解“雁荡山的美景,都是靠这把剪刀剪出来的。”
“不能简单把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看作景区,我们在这里不只看风景、听故事,更能透过一山一石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地质变迁。”卢琴飞说,这就是地质公园独特的地方。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