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发布《202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2000亿元的省(直辖市)有6个,浙江(2901.4亿元)居全国第四;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直辖市)有7个,浙江(3.22%)创历史新高。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浙江扬长补短、夯实创新策源力底座,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日新月异。
面对大科学时代的科技创新,面对铸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需要,“单打独斗”“包打天下”行不通。“十四五”期间,浙江集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高校院所人才的创新要素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带动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际大科学计划均实现“零”的突破,全国重点实验室跃升至3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11个设区市全覆盖。
平台的建设,推动了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从1到10再到100”的突破——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研发的四足机器人“白犀”,打破该领域百米冲刺吉尼斯世界纪录;“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成功,开启我国“太空智能计算”新纪元;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2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这些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是浙江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案例。
区域创新策源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以占全省约1%的地域面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6条科创走廊集聚了全省100%的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9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50%的“双一流”和省重点建设高校。在这些创新策源地的牵引作用下,创新型城市群加快建设,2024年,浙江9个城市登上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数量全国第三。
创新能力提能升级,离不开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在浙江,有个“5个百分之八九十”的现象,指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项目、授权专利均占全省总量的80%至90%。企业创新成果正不断涌现。今年5月,杭州纤纳光电以独立第一完成单位的身份,在顶级期刊《科学》上发表了关于太阳能电池材料钙钛矿涂层革新技术的研究成果。该技术实现了平方米级钙钛矿组件的稳定批量生产,推动该技术实现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
当前,科技突破与产业迭代正加速融合。据悉,为整合创新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浙江已组建了53家由吉利集团、正泰集团等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整合了377家单位的创新资源,基本覆盖全省1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高原”之上起“高峰”。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