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还需苦练,才能见真章。
王羲之与墨池的故事脍炙人口。据说他每日练字不辍,久而久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足见其苦修之志。也因此,王羲之足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墨池”。
在山东临沂的王羲之祖居,传说他5岁之前学书法,在池塘洗笔时还经常以水面为纸,悬腕悬笔而书,在水面上仔细体会笔尖与水面接触的细微感受,时间久了,池水就染黑了。
在绍兴仓桥直街故居处,一处半米见方的小池,是他的洗笔墨池。
王羲之在当临川太守时,留下了一处最著名的墨池。唐代曾巩慕名前往,写下了著名的《墨池记》,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勤奋与天赋,造就了王羲之这样的一代奇人,也有了“入木三分”这样的成语。传说晋成帝即位后需要更换祝版题词,工人在刮木板时发现,王羲之之前写的字笔墨渗入木头极深,犹如刀刻一般,足见他的笔法刚劲有力,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当是时,王羲之的字已经成为大家临摹的法帖。南朝梁武帝时期,出现了大量仿冒王羲之的伪作,为此梁武帝一方面对这些书法作品进行鉴定,一方面又将定为真迹的墨宝勾摹出许多副本,提供给王室子弟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后世历代帝王对王羲之的书法评价十分高。梁武帝用“龙条天门,虎卧凤阙”来形容王羲之的笔法;唐太宗将王羲之推到“尽善尽美”的高度;清乾隆叹服其“神乎技矣”。
书圣精神,影响千年
在中国书法史上,流传至今被公认“书圣”的只有王羲之一人。因为凡能称“圣”的,不仅要有高超的学术成就,还要有高洁的道德、操行,方能当得起“圣”。
苏东坡在《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练到高处,不仅是练字,更是练心。
王羲之留下了许多足以佐证其人品的典故,比如东床快婿。据说太傅郗鉴让门生到王家挑女婿,王家子弟莫不矜持以对,但王羲之却敞着怀卧于东床,毫不在意。郗鉴得知大喜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啊,因为他不做作、不伪饰。
除了率性、坦诚,王羲之还心怀天下。《世说新语》记载,他与谢安一起登城望远,谢安畅想将来,王羲之则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在护军将军任上,他发布《临护军教》,提出“公役均平”;在会稽内史任上,他努力推行慎选吏与均平赋役之策。史书赞王羲之“清贵有鉴裁”。宋代书法家赵孟頫评价道:“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
王羲之的书圣精神流传1600多年而不衰,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激励着现代人。
在他晚年隐居之地嵊州,书法文化得到了深度挖掘和现代传承。
每年初夏时节,嵊州都会举办书法朝圣节,迄今已历22届,世界各地的学者、书法爱好者奔赴这里,致敬这位书圣,寻根书法文化;每两年,嵊州便会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一次书法比赛;2018年,绍兴文理学院书法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他的后裔最大聚居地华堂村,人人习书法,家家有墨香……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浙江书法大系·先秦秦汉卷》主编、中国美术学院曹锦炎教授认为,浙江地处东海之滨,山水清远。吴越文化、古越文化、瓯越文化、婺越文化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为浙江书法在传承中创新提供不竭动力。由古至今,除大量墨迹、碑志以外,良渚刻画符号、越国鸟虫书金文、乌程汉简以及兵器铭文、镜铭、砖文、陶文……皆风貌独特,极具鲜明地域特征。而历代名士风雅、士族精神所表现出来的灵秀、潇洒、浪漫、博雅深深扎根于浙江的书法文化之中,传承开拓,绵延流长。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