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孜孜以求,终成大家

2025-10-04 17:29

来源:

琅琊王氏崛起于魏晋时期,这个名门望族出了许多大家。王羲之之父王旷也是位书法家,其书法水平在唐代韦续的书法理论著作《墨薮》中被评价为“上等中”,说明王旷的书法造诣非常高。曾为“右军之师”的叔父王廙,书画为当时“江左第一”,宋拓《淳化阁帖》中录有其书迹五篇。王羲之的堂侄王珣写下了著名的《伯远帖》。

《晋书·王羲之传》中说王羲之“七岁善书”,说明当时他的字已经写得相当不错了。

传说王羲之12岁时,书法已小有名气,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四处访碑拜师。可以说,勤学与苦练贯穿了王羲之的整个书法人生,也是他得以攀上书法高峰的不二法门。

王羲之正式拜的第一位老师是姨母卫夫人。卫夫人出生于书法世家,师承钟繇,是当时的大书法家,在书法理论上颇有研究。王羲之12岁时偷看父亲收藏的《笔说》,父亲觉得他还小看不懂,他却说:“如果我以后再看,会埋没我的才华。”当时卫夫人便感叹:“他以后一定会超过我。”

在卫夫人的指导下,王羲之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从“写字”进入了“书法”殿堂。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去北方遍览了李斯、曹喜、钟爵、梁鹄、蔡邕、张昶等前代大家碑刻,之后喟然长叹:我以为自己“将谓大能”,但在看了这些碑文后,才觉得跟着卫夫人学习的那些年里,“徒费年月耳”……

于是王羲之又拜了第二位老师——叔父王廙。王廙是继东汉蔡邕之后,又一位将书、画、文多种艺术元素相结合并尽臻精擅的大家。他的书法技能全面,正适应王羲之遍览名碑后,亟需学习多种字体的需求。

改师王廙之后,王羲之的书法学习由正体扩展到行书、草书、飞白书等众体技法技巧,博采众长,取法高古,调和古今。最终在二十岁之后,得众体之技法,渐成属于个人的艺术风貌。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