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融通、注重平等,以教育公平助推人民实现个人追求。一是构建职普融通的职教结构。理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搭建职普融通发展立交桥。政府部门要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统筹推进两类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加快综合高中建设,高等教育阶段在高水平大学增设高水平应用技术教育,多措并举给予受教育者在两种教育之间自由选择和转换的权利。二是构建纵向贯通的职教层级。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优化实施“双高计划”,加快扩大职业本科数量和招生规模,探索实施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积极完善“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研究生”的层级结构,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三是营造高认同度的职教环境。聚焦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政策环境,出台具体举措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的规定。依托职业教育活动周,广泛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活动,弘扬工匠精神和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持续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
多元办学、产教融合,以技能人才助推产业转型发展。一是构建多元化职教办学体制。坚持“政府统筹、多元办学”原则,吸引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类资本举办职业院校;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开设职业技术专业,形成主体更加多样、结构更加合理、发展更加协同的多元办学体制,充分激发职业教育贴近产业需求、灵活性强的优势和活力。二是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将专业内涵建设的“小逻辑”融入产业发展的“大逻辑”,依托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政府指导、校企共研,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断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全链路专业(群)运行管理监控,形成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培育符合现代产业、现代制造业转型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建立梯度衔接的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口,打造一体设计、学段衔接、技能递进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积极推进中职与高职、本科贯通式培养,深化“3+2”、五年一贯制、“3+4”等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完整、有机、互联的职业教育生态链条。加强不同层级教育主体间的衔接与沟通,持续强化技能人才综合素质。
普及普惠、精准指导,以社会服务助推贫富差距缩小。一是加强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坚持与政府部门协作,以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改革为契机,持续完善“需求、供给、政策、匹配”四张清单,根据相关人群需求画像,实施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与授课,构建起普及普惠、均等同视、覆盖范围广的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劳动者知识、技能水平和就业门槛、工作能力。二是加强职教师生社会服务。聚焦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结合师生专业特色,锚定和美乡村建设、养老助残、文化传承、中小学“双减”、社区服务等,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公益活动,助力和睦团结社会建设。三是加强科技人才共享共用。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完善职称评聘、考核评优等激励保障措施,鼓励、引导具有丰富经验和实践指导能力的人才赴相关乡(镇)村和企业,以“校(院)企双聘”等方式担当“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开展科普宣传、科技研发、业务指导、技术成果引进和推广等活动,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