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王羲之“官念”淡漠

2025-10-03 21:32

来源:

不可望文生义。《越中杂识》中的那段话是这样说的,“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尝遗书殷浩,止其北伐;上书谢安,谏其清淡。众皆韪之。后王述为扬州刺吏,羲之耻居其下,谢病归”。这话原由《晋书》王羲之本传简缩而来,连《晋书》说的“上书谢安”(当时谢安尚未出仕)也照录不误。因为是“简缩”,其中的许多弯曲也都被“简缩”掉了,上下文之间未必都有必然联系。只看这段文字就望文生义,从他的“疏”“谏”“争”“止”使“众皆韪之”,去推导其辞官的原因,也就难免有偏。

不可先入为主。根据《晋书》王述本传之记载,王述并非趋炎附势看风使舵的“圆通”之人。他年轻时王导风头正劲,“导每发言,一坐莫不赞美”,王述却为此“正色”,说是“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致使王导“改容谢之”。王述也不是无能之辈,他的为官,《晋书》仅以“八字”为评,叫做“莅政清肃,终日无事”。这“终日无事”是以“莅政清肃”为前提的,并非游手好闲。然而,因为书圣王羲之“做官也做得相当不错”的正面形象先在自己脑中占了优势,就难得去想他的性格弱点,更不会去想使王羲之“耻居其下”的王述也有他的操守与业绩。

客观地说,王羲之敢于为民请命直抒己见值得称颂;有王羲之这种执着而不圆通之秉性的人也往往为官场所不容。然而,王羲之辞官,却与此并不相干。执着而不圆通与褊狭而不宽容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执着而不圆通的,有时也会褊狭而不宽容,这也是“一块硬币两个面”。不能将此二者混为一谈,不能将性格的弱点也当作优点去欣赏去坚持去揄扬。同是执着而不圆通的官员之间,有时候也会弄得势不两立,此中起作用的恰恰是褊狭而不宽容。王羲之看不起王述,便当属后者,王述因此而“深以为恨”,也有这种褊狭而不宽容的因素。王述在赴扬州任刺史前“周行(会稽)郡界”,却没有这样的气度去向王羲之辞行,要不,他们之间或许也会尽释前嫌的。


作者: 编辑:尉立丹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